快好知 kuaihz

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当前现状与未来挑战

一、当前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城市化是世界的趋势,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人类迟早要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不管是哪里的人,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只不过各国城市化道路不一样,路径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2011年,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50%,中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速度快、规模大、不平衡的特点。中国仅用了60年时间便将城市化率从10%提高到50%。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省域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且东部省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根据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省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比较明显。从2013年我国省域城镇化率数据来看,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4个,其中有8个省份城镇化率高于60%,这些省份均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上海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了89.61%,城镇化率最低的是西藏,仅为23.72%。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特征。

二、民族地区加速城市化对策

当前,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进程来看,不同区域城市化的任务和方式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中国城市化的主战场是中、西部。东部地区未来应在城市化问题上注重提高质量,而中、西部则应是速度与质量并重发展。具体来说,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必须立足于一域一情,科学把握城市化的规模、速度和节奏,城市化速度应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以及产业支撑能力、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容量、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五点相适应。

1、以工业化促城市

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行政性的人口的城市移民。城市化是依靠市场的主导、经济的驱动力来实现。城市化本质上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如果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城市的建设没有农民的话,只能叫城市发展,这就决定了城市化的基础其实是工业化,是非农产业化,而且不是按产值算,是按人算,是人的变化过程,人先脱离农业,再脱离乡村,它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充满各种矛盾的历史进程。

2、以商业贸易促进城市

从经济史的眼光看,那些商业贸易繁荣的小镇最容易向商业城市发展,吸引人们向那里流动。因此,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人的流动,人口总是从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流动到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我国22800公里的内陆边界线,自东北鸭绿江口至北部湾北仑河河口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等15个国家接壤,因而形成许多不同国别的口岸,当地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口岸生活,这些口岸有的具备悠久的边境贸易传统。这些口岸互补性互惠性强,投资少,易开发,见效快,功能多,交易成本低,应该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发展的小城市

3、推动和培育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规模的区域分布看,东中西三个区域城市规模的密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当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市分布倾向于西部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逐渐转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今后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推进城市化发展将是西部发展的一个推动力。但这需要合理规划、全局统筹,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不顾条件的一哄而上。

4、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农牧民市民化

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滞后,只有加速城市化进程,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农牧民进城,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自愿。不能以各种理由行政命令式或诱导式地强制移民。强制性地移民并定居到城市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带来失业、贫困以及文化冲突等问题。

5、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统筹实施城市化布局

一方面,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种,文化传统多样,生产方式不尽相同,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城市化必须坚持分类原则,避免千城一面。例如,在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区,家庭人口多,每万元人民币所要养活的人口较多,人口的经济承载负担严重,所以比较适合通过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的演化路径,实现其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另一方面,一个区域的城市化需要一个统筹考虑,需要在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的可能趋势,弄清楚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究竟能不能发展、在哪里发展等问题。挖掘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对一个地区来说,需要统筹一个省、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布局的规划,这可以让有限的资金投到将来能够有大发展的地方。

6、走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在人的城市化过程中,有4个因素对少数民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即人的流动(人的自由)、人的就业(人的入位)、人的融入(人的归属)、人的幸福(人的追求),这也是人的城市化梯级进展的阶段性进程。

7、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均等化水平

政府应当负责制定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标准、规则、法律以及部分领域的规划。在此基础上,负责全体社会成员无差别享有的、不能市场化的、体现社会公平的最基本公共服务。鉴于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差距巨大,财政能力非常有限,义务教育(含高中)、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应调整为由中央政府负全责。民族自治地方省级政府负责公共性相对差一些的公共服务,包括高等教育中政府负担的部分、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区域性的防灾减灾、社会治安、公共文化等。城市政府应当负责受益对象十分明确的、保障城市运营和功能所必需的市政公用事业的供给,如城市道路和桥梁、公交、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公园和绿地、城市水源地保护、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并创新城市建设的筹融资机制。

8、绿色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宜居城市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近2/3的城市(共计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各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水资源消费量普遍较大,中部城市居中,西部城市的用水量相对较少。但是,西部万元GDP耗水量是最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随着西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展,水资源缺乏会加剧。因此,城市化的规模必须考虑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例如,在西北地区,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研究表明,在西北地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是禁止发展特大城市,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小城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城市化  城市化词条  现状  现状词条  民族  民族词条  当前  当前词条  挑战  挑战词条  
智库

 上合组织发展阶段及前景分析

——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一、问题的提出上海合作组织(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以下简称上合组织)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