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妇女庇护所大会上笔者见到了刚刚和丹麦王储妃共进完午餐的冯媛,从她文弱纤细的外表上很难看出她是一位多年奋战在反家暴前沿的活动家。此次受邀来到荷兰,冯媛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个反家暴组织的同行分享了中国反家暴的现状、经验和挑战。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在海牙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妇女庇护所大会上发言
“我带了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一个?”作为特邀嘉宾,冯媛在大会的讲台上这样开场道,而台下坐着的丹麦王储妃和澳大利亚妇女部长等王室成员和政要正饶有兴趣地倾听她介绍中国反家暴工作的现状。
冯媛带来的这个好消息是:“中国民政部和全国妇联上月出台新政策,明确要求每个城市都要设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
尽管这个好消息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但冯媛还是接着说她带来的“坏消息”:“ 然而这里的庇护对象只适用于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及其子女,很多特别的弱势群体没有被提及,比如对因家暴而严重受伤或重病的妇女进行财政支持没有提,对家暴受害人孩子的教育支持也没有提。”
据冯媛介绍,目前中国家暴庇护所的数量还是一个未知数 。常见的情况是民政部门在救助流浪人群的收容所里开辟一个区域作为家暴庇护所,质量很难有保障。虽然民政部要求每个城市都必须有家暴庇护所,但却没有提怎样去督促改善这些庇护所。
作为中国反家暴领域的领军人物,冯媛和"妇女和性别"议题结下不解之缘还要从她的研究生时写的一篇论文说起。当时她写了一篇文章参与《中国妇女》杂志“女性的理想和理想的女性”的讨论,文章发表后她供职的《人民日报》领导就让她继续地关注妇女和性别议题。1995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前夕,她进入《中国妇女报》工作,正式进入妇女工作领域。 自1996年开始,她参与发起了好几个非政府组织,包括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女声网等。她还是反家暴网络的创始成员暨董事会主席,以及女性抗艾网络的理事。在2014年反家暴网络因内部原因关闭后,她又有开立了一个全新的反性别暴力组织-为平(“为了公平”之意)。
据冯媛介绍,中国反家暴的发展和95世妇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那次会议把家庭暴力和反家暴的概念传入了中国。从民间和妇女组织倡导的角度来说,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并没有差距,“因为我们就站在一个世界最新的起点上,虽然西方国家在反家暴工作上早中国20年,然而从1995年中国的妇女组织开始有这个意识的时候遵照的就是联合国妇女大会行动纲领。”
冯媛认为,中国反家暴工作的主要症结在于国家决策者和立法者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上。和过去相比,民众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人们都知道家庭暴力不对的,是应该杜绝的,妇女的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决策者和立法者的意识仍然滞后。虽然中国2000年就开始有反家暴的立法,但经过将近15年的倡导,上个月的反家暴法意见征求稿仍然有很多硬伤。“去年国务院法制办在起草过程中已经向全社会征求了意见,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过程中再次征求意见,然而去年提的意见,有一些改了,有一些仍然没有改。” 据她介绍,最重要的两个硬伤包括:
一,对家庭的定义没有包括恋爱同居,没有包括分手后的配偶,而很多恶性案件恰恰就是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二,对暴力形式的列举只提身体暴力和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没提经济暴力,没提性暴力,也没提经济剥削和控制。
“比如用孩子当工具来对对方施压,女方有监护权,男方把孩子拿走三年不让见。虽然刑法没有把丈夫排除在强奸范畴之外,但家庭暴力法对此却没有提及。经济剥削常见,婚姻法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经济剥削。比如新房,男方买房,女方出钱装修,买房增值,但装修不值钱,最后房子算男方。农村就更厉害了,比如土地的继承权等。”
冯媛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
· 联络更多组织让反家暴法尽量更加完善,达到少缺点,少盲点;
· 家暴受害妇女应该更加坚强,用亲身经历给决策者、立法者上课,让他们了解和满足妇女的需求;
· 集结更多的对妇女权益感兴趣的年轻人共同工作 。
而她所从事的工作也正是从这几点出发,做有关反家暴的培训和研究,利用“李阳家暴案”和“四川李彦受家暴杀夫案“等舆论契机进行政策倡导和能力建设,对青年人进行培养等。
当被问及作为一名女性权益活动人士在政府维稳的大环境下会否有顾虑时,冯媛坦诚:“我没有顾虑。但没有顾虑,不等于没有风险。只要愿意推动社会前进,不要奢望没有风险,做了一切努力,也可能有人不喜欢,会误解。你问我艰难吗?但我说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