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专家解析“校园欺凌事件”:孩子权益高于学校声誉

       凤凰公益讯 张衍飞、张博报道:近日,北京某小学发生的“垃圾筐扣头”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当事学生家长一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爆网络。虽然学校并不认为此事构成“欺凌”,但件事却引发了一场全民讨论。

 

       12月14日,由凤凰公益、凤凰新闻客户端主办,律媒百人会协办,主题为“如何面对和应对校园欺凌”的公益沙龙在京师律师大厦举行。活动现场,邀请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儿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红艳,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琪洁三位专家参与讨论。

 

凤凰公益“公益沙龙”现场

 

       校方处理方法存在异议 孩子权益高于学校声誉

 

       当被问及北京某小学校园事件是否属于“校园欺凌”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儿研究所所长童小军回答道,就个人言论而言,如果让我来界定,如果学生家长提供的信息都是属实无误的,那我觉得这就是校园欺凌的事件。从严格意义来讲,我不做任何结论,因为我没有做深入的调查。

 

       童小军还表示,全球对于什么是校园欺凌并没有明确定义。现在广泛认同的观点是:第一,行为出发点是不是故意,还是意外或偶然;第二,行为发起方和接受方双方强弱的对比;第三,行为是否具有重复性。全社会之所以非常关心这个事情,是因为大家来来回回辨认不清,围绕“是”或者“不是”争论不休。公众对于“欺凌”没有一个专业的界定标准,没有标准就不能清晰地指明哪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了解这些对身体和心灵伤害的行为,教师、家长就容易达成共识。

 

       就北京某小学对于疑似欺凌事件的处理方法,童小军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了自己的思考。校方有些做法对于公众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校方认为这个事情的曝光影响了学校声誉,为了维护声誉“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这个态度是错误的。孩子的利益和健康是全社会的权益,全社会都需要关注孩子成长。学校声誉跟孩子权益和身心健康比,应该更重视孩子的权益。

 

       社会如此热议,这件事情的根源就是我们没有应对这类事情的机制,公众对这样一个事情的期望就是,能够基于这样的事实,能够把我们没有的机制建立起来。校园欺凌实际上是自然的社会现象,也有规律,应对它也有规律,我倡导一定要用专业的方式、专业的标准,专业的人员去界定这个事情。如果想要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预防大于治理,法律更是最后的底线。

 

三位嘉宾解读“校园欺凌”相关问题

 

       孩子异常行为可能折射出其遭受“校园欺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红艳说到,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些行为观察到是否遭受欺凌。例如,孩子失眠、情绪突然异常、成绩急速下降等等。根据行为的异常程度可以判断出孩子受伤害的程度。

 

       此次事件的受害者,正停学在家里接受心理治疗,另外一方肇事者,包括同班学生,他们都参与或者目睹了这个事件,这对他们的影响有可能是非常大的,所以也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李红艳还谈到,网络舆论也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媒体在报道中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

 

       这次事件触动大家神经的点,就在于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是否可以信任学校可以妥善解决,孩子能否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正常学习,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职业人士,我比较关注这个案例,怎么能从事件当中引发一系列深入讨论,讨论出一定的对策,能够给未来相似案件提供解决方案。校园反欺凌最重要的还是预防,把反欺凌的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教育之中,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活动来预防。

 

现场观众向专家提问

 

       受欺凌者心理感受是事件定性的重要依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琪洁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校园欺凌事件,无论是欺凌方、校方、家长都不能给受欺凌者一个定性,受欺凌者的心理感受是最终定性的重要依据。

 

       校园欺凌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会出现,原因就在于孩子正处在小学、中学特定的成长阶段。小学和初中阶段是人的心理发育关键期,尤其是到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开始成长。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使孩子特别追求认同感,所以显得不一样的同学就容易被孤立,而这种孤立导致的心理创伤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无论是对于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还是旁观者,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是很有必要的,不要以暴治暴,有时候暴力可能会使矛盾升级。

 

       研究发现,美国15个持枪犯罪者,其中12个人曾经被欺凌过,或者欺凌过别人。也就是说他可能会从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所以,对被欺凌孩子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次事件发生后,第一步就是心理危机的干预,事情发生了马上处理,就会把伤害降到最低。第二步是在一个安全环境当中,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来帮助孩子做一对一的咨询,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从孩子们从伤害中走出来。

 

       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三方合力。公益组织和社工在应对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当中,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作用。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是非常美丽的生命,愿孩子们拥有一个美丽的生命成长空间,希望她们能够快乐健康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欺凌  欺凌词条  声誉  声誉词条  高于  高于词条  解析  解析词条  权益  权益词条  
公益

 话剧《44944》首轮演出成功收...

 虽然观众依然在恋恋不舍,连该剧出品人郑阳都在微博上道歉“手头已经没票,不敢再邀请朋友们”,但话剧《44944》的首轮演出依然将在今(26日)晚暂时告一段落。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