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让中国青少年成为联合国妇女署青年性别平等培训师

 

      1月30日,泰国曼谷,联合国亚太区总部。

 

      39名来自中国多个省份的青少年,从联合国妇女署亚太地区合作伙伴关系专员、对华关系负责人Maria Guimaraes手中接过了“创建和谐性别关系青年领导力”项目培训师证书。这一证书由联合国妇女署和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联合颁发。

 

 

 

 

      拿到证书的39名青少年将带着自己设计的推动性别平等项目回到国内,“我们基金会和联合国妇女署将为他们开展性别平等活动提供包括资金在内的支持。”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颖表示,他们还有机会以培训师身份参与联合国妇女署、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2019年相关公益项目

 

      那么这些青少年是如何成为“创建和谐性别关系青年领导力”项目培训师的呢?其他青少年有哪些途径加入呢?

 

      从一所学校到面向社会

 

      2015年3月,联合国妇女署携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王府学校共同开展了“创建和谐性别关系青年领导力”项目,该项目是一个“促进性别平等,预防性别暴力”的试点项目

 

      项目对处于13-18岁的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提供恋爱暴力、校园欺凌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和预防,以期达到促进性别平等、尊重性别多元、预防性别暴力、共建健康关系的目的。

 

      项目运用同伴教育小组的方式共培训出218名青年同伴教育者。据刘颖介绍,这其中的优秀者在学习之后不仅在校内发起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活动,还走出了校门,甚至走出了国门。

 

 

 

 

      其中一位同伴教育者受邀参加了201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第六届青年论坛,向世界阐述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另一位同伴教育者则把性别平等教育和健康教育带到了河北和山西的农村学校,做性别平等支教,还和同学们一起开发了适用于5到8岁小朋友的性别平等教育儿童图画书。

 

      为了把项目经验推广出去,从而让项目的影响力最大化,2018年底,联合国妇女署和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达成了合作,进一步推进“创建和谐性别关系青年领导力”项目

 

      “我们希望加大投入,让项目在质和量上都有一个飞跃,把项目变成一个社会化的项目。”刘颖表示。

 

      该项目将通过广泛开展同伴教育培训,培养青少年性别平等培训师,打破传统课堂教育的限制,在青春期、同伴关系、性别身份、性别表达、预防性别歧视和校园暴力等重要青少年发展议题上,实现青少年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能力建设。

 

      同时开展教师培训,通过工作坊等形式输出性别平等培训师课程,并完成教师培训手册的开发。

 

去曼谷举办青少年领袖特训营

 

      “我们看到用学生去影响学生的方法是有效的。”刘颖表示,因此,基金会希望先培养一批同伴教育的“种子”,2019年项目推进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学校、社区组织性别平等活动。

 

      于是,基金会和妇女署联合发起了“推动性别平等·培养国际理解力”2019青少年领袖特训营,面向社会选拔青少年去联合会亚太区总部所在的泰国曼谷实地探访调研、接受联合国官员授课。

 

 

      通过全部课程考核且表现优秀的青少年,将获得由联合国妇女署、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联合颁发的联合国妇女署青年性别平等培训师认证证书,有机会以培训师身份参与联合国妇女署、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2019年相关公益项目

 

      据刘颖介绍,特训营收到了200多份报名申请,申请材料包括英文自我介绍、讲述自己对于性别平等或国际理解力的看法的小文章、简历等。

 

      由基金会、妇女署等各方组成的评审组对报名材料进行了审核,经过笔试面试,最终39名初高中生加入了特训营。他们既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大城市的,也有来自内蒙古、甘肃等偏远地区的。

 

      1月24日,特训营在联合国亚太区总部正式开营。联合国妇女署亚太区域倡导和活动高级协调员Aijamal Duishebaeva对学员们表示,希望他们能在性别平等议题上持续观察、探索、行动,并影响周围的青少年。

 

 

 

      “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我们需要成年培训师,但是更需要青少年去以身作则影响同龄人。”刘颖也表示。

 

来自妇女署的专业培训

 

      来自妇女署的项目官员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为特训营的青少年进行了性别平等专题课程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背景知识、性别的力量、针对妇女的歧视与暴力、积极的性别关系、开展行动、如何进行项目设计等。

 

 

 

      在背景知识讲座中,培训师展示的诸如全球遭受暴力的女性的比例的数据,以及抢婚、认为月经不洁等案例让青少年们认识到世界原来并不只是自己身边的样子。

      通过白板上分别写下社会认为的男性和女性是什么样的,学员们认识到刻板印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并不一定正确。

 

 

      通过角色扮演回答不同角色是否可以完成学业、是否不需要担心温饱、是否由空闲时自由选择和谁在一起等问题,拥有不同权力的人在社会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的残酷事实展现在学员们眼前。

      “感觉不对”成为学员们口中的高频词。他们开始变换角度看待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很多事物与言论。

 

      在针对妇女的歧视与暴力培训模块,培训师通过情景化游戏扮演让学员们认识到是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的不作为与错误观点加剧了受家暴妇女的悲剧,施加暴力只需要一个人,而阻止暴力的发生却需要全社会。

 

      认识到自身责任的学员们在培训师的带领下分组找出美国、非洲、欧洲、中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家暴故事并进行了分析。

 

      如何改变成为学员们的共同思考的课题。

 

 

      培训师将性别不平等的男女关系关键词交给学员们,学员们通过小组情景剧的设计与演出不仅展示了种种不堪,还进行了反转,演绎出健康的权利关系。

 

      在此基础上,培训师引导学员们通过问题树的方式从权力、社会、无知和政治四个方面去分析问题进而找到解决办法。

 

走进社区感受真实世界

 

      除了工作坊,基金会还特别设计了在泰国当地的社区调研项目,“我们希望让学员们去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们知道女性的社会地位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刘颖强调,只有拥有国际理解力,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学员们走访了善地阿索,这是一个以佛教为精神底蕴的社区,强调环保、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循环经济和义工文化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志愿者们回收旧物,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二次利用;垃圾会进行彻底的分类,其中厨余垃圾会被送往农场作为肥料,而农作物将被运回善地阿索进行售卖。商业活动的收益则会被投入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中。

 

      学员们还被安排到泰国底层居民区Khlong Toei“体验泰国妇女的一天”。作为贫民区,这里的人们居住在连片的木头棚屋里,空间狭小,污水横流。

 

 

      在这里,学员们见到了靠卖饭团为生的大妈、88岁拾荒的老婆婆、从事缝纫工作辛苦养育儿女的单亲妈妈、以串花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妇女、住在围着电线杆搭建的屋子里的老奶奶……

 

      考察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

“我这辈子第一次来这种地方,以前不知道这种的存在。”

“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外一面。”

“很多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接受考核成为培训师

 

      当学员们问Khlong Toei社区负责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候,他对学员们说:“首先要明白了解她们,回家以后分享让其他人能够了解,而不是可怜她们。其次你们的鼓励和欣赏也很重要,是对她们最好的支持。第三就是你回去不要忘记,要去想想可以做什么,对世界有什么影响,不一定是直接帮忙她们。”

 

      可以做什么?这恰恰是特训营最重要的一环。

 

      除了在培训中反复强调不仅要投入培训,还要观察有哪些知识点和培训技巧,特训营还特别安排了项目工作坊。联合国妇女署青年项目官员李硕给学员们系统介绍了妇女署项目设计模式以及如何设计一个项目

 

 

 

      “你们要注意思考怎么能够把这些活动变得更有趣,变得更好玩,变得让同龄人能够听得懂。你们之间是没有代沟的,你们能够找到最好的方式,把我们跟大家讲的这些观念和行动,去推广给同龄人。”李硕对学员们强调。

 

      学员们被分成七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性别平等项目设计,并接受考核。

 

 

      据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李睿恒介绍,评分总共有六个维度,分别是公益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影响力、创新性和协作性。

 

      考核并不因为是针对青少年而大幅降低要求,“六个维度当中,除了团队协作以外的都是基于民政部提出开展针对公益机构的公益项目进行评审的标准,并结合妇女署和相关评委的意见统一而成。”李睿恒表示。

 

      学员们按照小组进行了项目路演。他们设计的项目涵盖了在青少年中预防性暴力、推广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理念、反家暴、在青少年当中推广性别平等议题。

 

      项目设计需要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一议题的原因;在三年内希望实现的大目标和小目标;第一年(2019年)的产出,计划开展的活动,以及第一年的活动时间表;活动的创新性、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具体需求;项目如何利用过去几天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手册里的相关内容;团队内部如何分工;第一年的项目预算表……

 

 

      完成培训和项目展示考核的学员们最终获颁“创建和谐性别关系青年领导力”项目培训师证书。

 

更加本土化的未来?

 

      特训营结束了,但青少年性别平等工作并没有结束。

      李硕表示:“大家回到国内之后,妇女署会为大家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我们会把工具包发给大家,我们有更多的海报、视频、数据可以供大家拿来用。”

 

 

      “我们会在线上做更多的培训师培训,以及在线上鼓励大家去多开分享会,把在曼谷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身边人。分享会的组织和成本,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和妇女署会去承担。”李硕强调。

 

      “我们还需要反思培训及项目操作中哪些是好的,还有哪些不足。”刘颖表示。

      更加本土化或许会成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怎样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其中?怎样让培训课程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怎样让培训更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怎样让青少年的学习更加专注学习成效更高?怎样让青少年在培训之后持续做一名行动者、创变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词条  联合国  联合国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妇女  妇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