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援藏11年的医生,也被藏民们治愈了

 

“就是将心比心,真没什么。”

 

 

 

李珲扶了扶眼镜,语气平缓而坚定,“好比说,一个老人,他坐公交车我们会给他让座,现在他来医院检查,遇到困难了,我们医生多帮帮忙,这不很正常吗?”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有2个李珲。一个是同事们了解的李珲——热心肠、善于沟通、从没发过脾气的泌尿外科医生;另一个是同事们不了解的李珲——默默参加援藏公益医疗活动,已有整11个年头的志愿者。

 

 

 

这倒很符合他的想法:“我们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才做的,也就没想刻意宣传什么”。

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坚持11年?

 

 

 

11年前的李珲,有2件事绝不会想到。

 

 

 

一是,曾经20多人的援藏医疗队将发展到如今500多人;二是,自己会持续参加了11年援藏医疗。

 

 

 

2008年,李珲和20多个不同医院的医生筹划了一项“秘密活动”。大家各自请了2星期年假,背上常用药品和医疗设备,坐上绿皮火车,从北京前往西藏,希望为当地医疗做点事情。

 

 

 

出发前,大家都知道此行艰苦,但没想到会如此艰苦。

 

 

 

 

 

 

路不好走,大部队出行只能靠马车。当马车艰难地行进在泥泞山间小路时,旁边澜沧江汹涌的声响会滚滚袭来。一旦遇上下雨,不仅行进困难,道路塌方更是“家常便饭”。

 

 

 

没有房间住宿,大家干脆住进了喇嘛庙。“各县的喇嘛庙给我们很大帮助”李珲回忆道,“我们白天在庙里开展健康宣教、检查和治疗,晚上集体在庙里打地铺睡。赶上降温,晚上还会被冻醒。”

 

 

但对所有人来说,比“环境艰苦”更大的感受是“痛心”。

 

 

 

“搞健康宣教的时候,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大家卫生知识太欠缺了,好多简单的病都可能熬成大病。”李珲无不惋惜道,“当你看到当地藏民淳朴的眼神,充满着希望,我就知道我们来对了,我们应该做一些事情了。”

 

 

 

李珲遇过一个70多岁老年患者:患了前列腺增生,并发症膀胱结石,并逐渐引起了肾功能损害。本该进行手术的病症,却让李珲有些犹豫: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手术风险无法预估。他开始一遍遍地检查手术室、医疗器械情况,并一再和当地麻醉师、护士确认手术及监护的经验。

 

 

 

一切稳妥就绪后,李珲通过藏语翻译员告诉患者家属:“手术需要做,但风险也很大。”患者家属认真地想了一下,通过翻译告诉李珲:“就完全交给你了。”

 

 

 

“那一刻我想,作为医生,被给予了生命的信任,我有什么理由不拼尽全力呢?“李珲很感慨。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老人恢复的也很好。术后第三天,李珲例行查房时,被眼前一幕惊住了:患者一家10多口人,正站在病房里等他。看李珲进入病房,每个人走上前,毕恭毕敬地将手里的哈达献给了他。

 

 

 

看着脖子上突然挂满的十几条纯白哈达,李珲没忍住,眼泪“唰”地流了下来。“说真的,我觉得人生有这么一刻足够了。”

 

 

 

 

我觉得,他们真的很需要我

 

 

 

 

 

 

 

女儿5岁的时候,第一次对李珲援藏医疗提出了“抗议”。

 

 

 

“为什么爸爸休假了还要去外地工作,不能陪我玩?”女儿问。李珲找来几张西藏的风景照,指给女儿,“爸爸要去美丽的西藏,帮助和你一样大,却得了病的小朋友们。”

 

 

 

11年,160多天的个人假期,做1件艰苦的工作,李珲不是没考虑过放弃。

 

 

 

他有时想,往年活动我都去了,今年就歇歇吧。“你知道,医生平时工作很累,好不容易放假,也想好好休息。”可一旦援藏医疗活动时间定了,李珲原本的“休息计划”却总是“临阵变卦”。“比如计划中的家庭旅游、学术活动啊都要推掉,把这件事排第1位。”李珲说。

 

 

 

“在那里,你会有强烈的价值感,”李珲说道,“在北京,病人基本不会缺医少药。而在那里,一个专业医生,能给到的帮助,实在太多太多了。 ”

 

 

 

有个老年患者,为了每月及时更换尿管,需要坐上1天1夜的车去县城医院。李珲他们来到他家中,当场就换好了。“这是非常基本的操作,但对老人来说,那是解决了大问题。”

 

 

 

付出越多,收获越多,李珲对藏民的感情更难以割舍。

 

 

“他们真的很需要我。”李珲说。

 

 

 

曾经的路,越走越宽

 

 

 

 

 

 

 

11年往返西藏,李珲最大的感受是:路越走越宽。

 

 

 

县级以下偏远地方,都顺畅通车了。在李珲看来,“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很大,许多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都很齐全。”同样让他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慈善机 构、基金会力量加入曾经的公益队伍。“现在的活动,每年会有500多人参加。大家都想尽点力。”

 

 

 

弹指11年,公益路宽了,李珲的心路也更宽了。

 

 

 

“经历的多了,你会看淡很多。”李珲感慨道,“我现在格外珍惜,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我就想尽我所能,多做点什么。”

 

 

 

护理部的同事赵琼说起李珲时,谈到1个细节:他有时会把电话留给病人,方便病人随时咨询。

“诚恳要电话的病人,我基本上都给了,可能得有几百个了,”李珲想了想,“白天有时会接到患者电话。但没有1个患者,在晚上8点以后找我。我觉得,这也是将心比心。”

 

 

 

真正的同情,是与人共度磨难

 

 

 

曾想报考英语专业的李珲,骨子里一直是个感性的人,而从事 “探索生命科学”的医生职业,又让他变得理性许多。

 

 

 

这种夹杂着悲悯与坚毅的性格,让李珲一步一印地走过11年援藏医疗风雨路:踏遍西藏、新疆、甘肃等海拔3000-5000米的偏远山区,开展健康讲座50余场、完成手术近200例,义诊近8000人,累计救治病人近10000人。

 

 

 

 

 

 

 

茨威格在《心灵的焦灼》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李珲很喜欢:“同情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和耐心,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第11年援藏活动刚刚结束,这次活动对李珲来说很特别: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着一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志愿者队伍前往。“人数有限,在众多报名人里,我们选了不同科室的5名大夫。”

 

 

 

“其实今年我不去也行,但心里总有那种遗憾、不踏实的感觉。好比说我真没去,就在这了,好多事我心里不踏实,真的。” 李珲松了口气,“这回踏实了。”

 

 

点击观看《李珲谈其11年援藏之路》视频 https://v.qq.com/x/page/a0880i2m7h3.html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援藏  援藏词条  藏民  藏民词条  治愈  治愈词条  医生  医生词条  
公益

 SRI发布CSR译丛报告《你对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除了对游乐场中笑颜如花、天真浪漫的孩子说一声节日快乐之外,我们不应忽略另一个庞大的群体:全世界每7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童工。也就是说,有218,...(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