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做一个让老师省心的研究生

做一个让老师省心的研究生

大抵月底飞往教研院解锁“研究生”身份,继续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对这一学习新阶段,略微期待但倍感亲切和不安。大三上学期拿到滁州学院交换生名额,去到了博特拉大学交换学习,一别两年,现在过去读研究生。再回到熟悉的教研院,肯定会感到亲切,同时面对“研究生”这一新阶段,多些不安。

高中政治书上曾写到“面对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勇敢地面对挫折与挑战。”如果把本科学习叫做通识教育的话,研究生学习则更加深入和细致,相较于本科,研究生学习时间更加充足自由,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学习内容更加广泛;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多些局限(如本科阶段的大众基础课,研究生阶段可能就取消或者压根不学)

有时候,国内本科同学蛮羡慕我,你看看你,本科交换,硕士出国,博士你是不是又要回来了,轮着走一遍想想都挺爽的。其实不然,虽上了个QS132的学校,我也真的蛮喜欢这个学校的,可总会担心接受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适不适应。(说白了就是全英文西式教学我能不能拿得下来)在7月底,我确实为此烦忧了半个月。匆匆忙忙,一边注册研究生网课,一边调整心态,列研究生学习计划,纷纷扰扰也算是计划好了两年的研究生生活。

上午拜读了冯大诚老师的博文《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教师》,观后感无非于“:老师都如此努力,当学生的不努力,只知道让老师推着走,有时候推着也不上进”,这样的研究生也蛮不争气的吧。

做一个让老师省心的研究生,首先你要清楚的记得你的专业、专长和学习的目标。都说知己不殆,我带入我自己。我的专业是教育心理学(该专业乍一看属于教育学,但它偏量化研究)主要就是集中研究一些学生、幼儿的某种某类习惯、表现下的心理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对策或者解决方法。(说白了就是这些学生有个什么不好的毛病,这毛病咋出来的,让他们怎么改,别长大了有这个不好的习惯耽误事)未来两年,我的SPSS要是学不好,我的文献要是看不好,我的研究思路要是混乱,我肚子里要是没墨水,我非但毕不了业,我还回不了国,看不到父母,谈不了对象,更别说发什么高水平paper了。但我这人有个好习惯,就是我晓得我哪里弱了,我就去补,哪里不会,就把它放第一个处理好再去玩。经过好一段时间的归纳总结,我可算打通了教育心理学这块知识脉络,根已经呵护好了,未来两年就是汲取风雨露水和营养,让树长得好点。 

做一个让老师省心的研究生,其次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句老话讲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带入我自己。我的导师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博特拉大学教研院,博士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了五年,身为吉隆坡人,他英语和native没啥区别,每次上课,我都听的一愣一愣的,好家伙回国当了博导。(就像是中国某位学霸,本硕都在中国,国外读博,成果多回国当了博导一样)。跟着这样的老师,可不能说“我导师是大牛,随便带带我,我不用努力了”。我真的认为遇到这样的导师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和运气,遇到个学识渊博、双商在线还没架子的老师,还不赶紧拿下,让他收了你当学生,多请教多提问多学习,而不是想着“躺赢”。我见我导师我都不敢看他,我口语不好,一张嘴紧紧张张的,一问你作业怎么搞的,那个空在课件第几页上有答案啊,你怎么还选错了?我都回答i remember it。前几天我突然间想,研究生课也不是很多了,趁着还没开学,我给自个布置个小作业,(作业内容大致集中在找和专业相关的期刊、报纸等,知道怎么检索论文和自己整理论文格式等问题)都是我以前不熟悉的内容。为了完成作业和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我就把这个作业完成的很好,找了些老师和学长请教,比如海洋一所的付延光博士、中科院某所的窦德刚学长(非常感谢)还搞了个PPT,把PPT打印出来粘墙上。此外就开始慢慢地把看文献和看教育类名著相结合,让他们互相融合,我从中汲取知识。虽然这些事是最基本的,必须会的,但我想着还是不要等开学老师手把手教了,我自行了断。

做一个让老师省心的研究生,第三你要懂得导师导师要么学校分要么自己选,认定了导师就好好跟着学。我带入我自己。我的性格,经历和学习习惯决定了我必须要选择一个稍微稳重的、有留学经历的导师,翻看了所有导师的资料,我就认定了我现在的导师。写CV,PS,发本科成绩单、雅思成绩单,奖项等资料给他,他回了我一句,期待新学期见。可能是我个人陈述的两点打动导师了吗?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不给自己的学习和您的科研拖后腿,学习上的事不带到生活中),但我肯定的是,我的导师不喜欢不麻利的学生,他一旦知道你是一个拖拉的学生就不会收的,他本身就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把工作拖到第二天的人。记得之前我在课堂汇报时说的一句结束语“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句话,被他记到了我的汇报成绩单中“The words spoke to my heart”,总结下大抵是“同声相应”。

做一个让老师省心的研究生,最后你一定要博采众长。我庆幸生在“好时代”学在“新时代”,现代社会万物互联、共联共通。有句话说到“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专长”。无论我的专业是教育心理学,你的专业是物理、电子通信亦或者天体运行,还是他的搞艺术的、体育的,各个专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学这个专业的人也一定有“干货”。有位朋友告诉我说“学科鄙视链”,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觉得咬文嚼字还来钱慢,文科生看不起艺术生,觉得艺术生头脑简单还背不来诗,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我们称赞人说到“这个人有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拿手”,这句话不仅把人夸了,还连带夸了文科理科艺术科,被夸的人是完美的,我们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合理汲取其他学科知识,将其写入自己的汇报作业、论文或者随堂检测中,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有对某些学科有偏见而不去学。

其余的也不知道如何去说,身为研究生,我们更应该去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跟导师学习、跟别人交流,反省自己,好好学习,不应该让导师拖着你走,更有甚者,导师都没法拖着走。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最近开了科学网博客,泛舟学海,看了很多崇拜的、尊敬的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但他们都不认识我,算了默默潜水的看看学学也挺好的。

希望未来两年学习一切顺利,希望以上观点在未来回看时还能发现问题,希望一直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国外生活的适应度,希望心态平稳祥和,读研之路且行且珍惜。

最后特别感谢冯大诚老师的文章(他一个名人,我刚开的博客也火不起来,应该也看不见,悄悄感谢一下算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做一个让老师省心的研究生  省心  省心词条  研究生  研究生词条  老师  老师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观点

 看书看来的趣事(二)

八十年代的英文翻译有些是令人商榷的,现在要是翻看,心里多有感叹,就好像不久前看到80年代的高考数学题,当年的俺不就是一个傻瓜吗。当然也有翻译的好的,但是看到不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