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卓尚进:警惕“土地财政”卷土重来

  在2012年的这个初秋,全国各地的“土地财政”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稍微细心一点的人士就会发现,7、8月各地土地“招拍挂”的频率、规模和金额在不断加大:8月27日下午,杭州市国土局一次性推出7宗土地,最终成交价合计54.38亿元,为杭州近年来推地量最多的单次拍卖;8月27日当天北京推出11宗土地,9宗为住宅用地,预计可收获土地出让金70亿元以上;8月25日温州市召开房地产投资推介会,集中推出52宗地块共3220亩净地,此次推介的土地相当于过去几年温州市出让土地的总和;8月24日,武汉集中推出36宗土地,面积达3229亩,总成交金额为121.68亿元,创下近3年来武汉土地单日成交总价最高的纪录;8月,无锡市国土局推出经营性用地出让达10宗,总成交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总成交金额达45.7亿元;……

  据有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很多城市的土地出让数据就出现了回暖,300个城市住宅类用地推出量,7月为1至7月单月最高值,而8月的推地量甚至达到了之前数月的总和。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土地市场复苏的情况下,国家坚持从严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未到达“收获季”,但是一线城市已开始迫不及待地“抢收土地财政”。

  如果国家对此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阻止,“土地财政”必将刮起一股旋风,其后果不可预料。

  2011年年底之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自此之后约半年时间之内,房地产市场有所调整,“土地财政”有所收敛。但是自今年5月中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理解中央的政策基调,采取放松限购条件、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刺激住房消费,也助长了部分投资投机性房地产需求,全国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回升,房价反弹明显。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与部分开发商达成“利益联盟”,顺势将“土地财政”推向前台。“土地财政”与房价上涨互为推手,早以得到实证。

  近10多年来,一些地方的“土地财政”愈演愈烈,给中国经济和民生保障带来深刻的影响。对其中的深刻教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各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些地方的“第二财政”。有专家测算,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平均至少在50%以上,加上其他相关收入,占比更高。从1999年至2011年,这13年是中国土地资产化最为迅猛的年代,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12.75万亿元,接近年均1万亿元。即便2011年一线城市楼市成交低迷,当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仍高达3.1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进入土地收入“千亿”俱乐部。2011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52434亿元,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约60%。这表明,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高得令人惊叹。

  “土地财政”愈演愈烈,其弊端已为各方所诟病。“土地财政”虽然给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投入的资金,但是它也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土地的巨大浪费,土地“招拍挂”使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各地的“地王”越来越多,使经济体系的基础成本越来越高昂、效率越来越低下;由于地价是商品房中最重要的成本,现在地价约占到房价的50%至60%,使得房价反复上涨,使得普通百姓买不起住房,或无法改善住房条件,而且使城市生活费用不断上涨;“土地财政”还鼓励了地方政府“寅吃卯粮”、过度负债,滋生腐败等等。可以说,当“土地财政”超过了合理的度,它的“弊”就远远超过了“利”,它就变成了经济体系的“毒瘤”。

  “土地财政”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经济结构比较落后和政治体制上存在短期政绩考核机制等弊端。一谈到“稳增长”、“保增长”,一些地方马上想到的是增加投资,如最近两个月已有若干省市区出台了巨额投资规划,总的投资金额达7万多亿元。而增加投资,首选的筹资渠道就是土地拍卖、土地批租。地方经济发展最近10多年的“经验”表明,发展房地产经济是保持GDP持续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由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可带动上下游相关几十个行业发展,因此许多地方经济已形成了畸形的经济结构,短期内根本无从见到结构调整的效果。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无意间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对于中央房地产调控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执行不力,中央政府部门监查问责不彻底,致使到现在“土地财政”的痼疾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而且还在演变成更大的“毒瘤”。

  此“毒瘤”不切除,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可能还要延误。当务之急是有的放矢防范“土地财政”卷土重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卷土重来  卷土重来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财政  财政词条  土地  土地词条  
财经

 共同富裕需要税制改革新突破

 主持人 周子勋  嘉宾  李 实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  冯俏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教授  张依群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