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效是多少?

一、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效是多少?

对于民事诉讼举证期间如果是由法院进行指定的话,那么对于一审的普通程序类的案件,举证期间是不能够少于15日而如果是二审的案件,那么举证的期间是不能够少于10天。举证期间除了可以法院指定,还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决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二、举证期限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1、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送达的举证通知书上载明的举证期限内提交全部证据材料。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除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外,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

2、当事人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在举证期限内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和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均应提交书面申请,并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在申请后七日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申请不予准许。

申请证据保全的,须提供相应的担保。

4、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并在提出申请之日起七日内预交鉴定费用,当事人因在规定期限内不预交鉴定费用而未能鉴定的,则自行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5、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6、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出庭作证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在申请后七日内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申请不予准许。

7、符合规定条件的新的证据的提供期限为:

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

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

8、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在提出申请之日起七日内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中申请不予准许。

三、证据交换的时限规定

1、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2、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3、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届满。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据交换日相应顺延。

4、当事人收到对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并提出新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在指定的时间进行交换。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但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

法院根据现有原被告提供的证据材料(被告的言词证据也是证据),充分核实双方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合理性,综合全案依法做出判决。一般来说,被告不能提供有足够证明力的证据材料,法院会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故意伤人赔偿金都包括什...

民事赔偿应当以《民法》的规定来定,赔偿范...

民事诉讼申诉程序是什么?

1、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

民事诉讼中止要交钱么?

民事诉讼的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

涉外民事诉讼答辩期是多久?

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人...

民事诉讼起诉条件有哪些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

什么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称为原告人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效是多少?  举证  举证词条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词条  时效  时效词条  多少  多少词条  
证据调查

 重婚罪的证据应该怎么取得

1、领取结婚证的重婚证据:此种情况比较简单,需要的证据有结婚登记和伪造结婚证、与他人所生小孩出生证等直接证据。2、以夫妻名义同居未领取结婚证的重婚证据:此种情况...(展开)

证据调查

 民事诉讼举证不实怎么处理?

一、民事诉讼举证不实怎么处理?民事诉讼举证不实的,被告可以提供证据证明原告举证不实,如提供人证、物证、视听材料等,与原告进行质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