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唐代公主奢华冠饰复原背后

编者按:2010年12月14日至2011年1月14日,“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发掘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专家共同完成修复的唐代公主李倕冠饰惊艳亮相。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套复原的唐代冠饰,由其可以瞥见盛唐公主的奢华生活。

唐代公主冠饰整体“打包”至实验室

2001年11月的某天,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在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大型墓葬群。至2003年,考古队共在此地清理出墓葬182座,包括汉、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墓葬,其中唐代墓葬140座,占了绝大多数。

震惊世人的唐代公主李倕墓,便是其中之一,它也是该墓葬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据介绍,发掘时,地表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土丘,然而,当用推土机铲平上层土壤后,眼前出现了墓道和墓室。专家们随后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发掘。

发掘出土的陪葬器物种类非常丰富,有金银器、青铜器、彩绘陶器、瓷器、玉器、漆器、铁器和铅器等。尤其是当装饰华丽的冠饰和服饰出土时,大家屏住了呼吸——

眼前的华美冠饰虽已破败而显得零落,但依然挡不住其光辉耀眼的风采。头冠由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组成,很多金饰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色彩绚烂,奢华至极,令人震撼。

这件宝物正是唐代公主李倕的冠饰。墓志铭显示,墓主唐公主李倕,字淑娴,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病卒于开元24年(公元736年),时年25岁。

值得庆幸的是,墓葬保存相对完整,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然而,由于经历了1200多年的岁月侵蚀,墓葬在历史上多次遭水渗透、冲击,顶部已毁,墓中原有遗物发生了漂移、浮升。比如,墓室中的壁画已鲜见痕迹,只有少数区域残存了一些颜色。物件的清理和保护难度较大,在考古发掘现场用直接提取器物的方法,可能会丢失许多原始而真实的信息。

因此,考古队采取石膏固定、整体提取的办法,把头部饰件和身体饰件分别打包,搬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进行“微观清理发掘”。实践证明,李倕墓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整体保护有效遏制了由于环境聚变而引起的各种脆弱材质文物的进一步损坏,实现了出土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的平稳过渡,这是公主冠饰这一结构复杂的古代工艺珍品得以复原的保障。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唐李倕墓修复保护中方项目负责人杨军昌介绍,整个冠饰重800余克,高42厘米,大大小小有370多个零件。“实际数量肯定超过了400件,好多已经风化掉了。”

“微观清理发掘”再现唐代公主奢华生活

由于各种佩饰的组合和复原并无原始资料可考,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举行了一场论证会,请专家结合考古、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给修复师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并且决定在科学性复原的基础上,对墓主人及服饰和所戴饰品做艺术性复原展示。同时,为了保证博物馆展出效果和研究需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工业大学精密光学测量研究所还联合开展了对相关实物资料做三维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模拟再现工作。

整个冠饰的数百件饰件如何组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为了尽可能复原冠饰的真实面貌,在大规模清理、修复前,实验室先用X光对整体“打包”的石膏包进行分析,以了解包内文物材质的属性及分布状况等原始痕迹,然后借助于显微镜对文物表面进行细微的观察。由于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这次微观清理发掘采取“边清理,边记录,边复原组部件,遇到脆弱材质及时加固”的基本原则,每一步都必须留下资料。

打开石膏包后,从表面向下用竹签、手术刀、毛刷等工具在显微镜下逐层清理。对于冠饰来讲,最重要的是冠饰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及整体结构,所以,每层的清理,都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拍照、绘图,而且还要做详细的文字记录,以避免原真信息的丢失。然后,再将所有组部件取出,再继续往下清理,直至所有组部件被清出为止。

据介绍,头冠许多黄金部位的表面,都镶满了0.1毫米至0.15毫米的金珠,这些金珠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完全看清。杨军昌表示,这种金珠工艺属于美化工艺,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目前这种工艺在中国已经很少了,加之大量绿松石的使用,使得冠饰带有西域风格。

2010年2月,经过一年半修复后的李倕公主冠饰面世。其修复充分体现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此次修复公主冠饰的工作方法与实践,为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杨军昌透露,他们已经给公主李倕的遗骨拍了CT,按照比例来说,她是一个身高大约在1.6米左右的年轻女子,“可能还很漂亮,牙齿整齐,很美”。另外,有关部门在准备给其做人像复原。

中德联合修复,探索更高技艺

李倕公主冠饰修复项目是中外文物技术合作的一个范例。

相对于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灿烂深厚的文物留存,我国的文物考古和保护技术、人才都相当缺乏。为此,我国在文物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人们熟知的秦俑彩绘保护、法门寺丝绸保护等,都是在中德两国专家合作下进行的。根据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德国教育研究部自1990年起领导和资助了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宗旨为“对中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和记录所采用新技术的尝试与研发”。

修复公主冠饰的这座现代化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成立于1991年,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合作的结晶。这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座与外国合作建成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参与李倕墓文物修复的共有中德两国10余位专家。修复工作非常严谨,也很“累人”,据杨军昌介绍,考古所的一位女修复师曾因长时间工作,晕倒在修复台前。另外,这里不得不提具体负责头冠修复的德国女专家——安娜格雷特·格里克。

格里克毕业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文物修复学校,这是一家享誉欧美的专业文物保护修复机构。她非常喜欢金银饰件,以前在金店里做过工,父亲也是做金银饰件加工的。美茵兹文物修复学校在录取学员时就很注意他们的相关工作背景。公主头冠的修复是格里克被派到中国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当得知自己正在修复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唐代公主冠饰时,她非常高兴。

据介绍,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文物修复学校的学生开始正规学习文物修复前,必须接受2至3年的手工技能培训,进行牙医技师、锻工(金银器)、机加工、象牙雕刻、钟表制造、设备安装、陶艺、建筑绘图、木工等方面的学习。经过这些手工的强化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材料的特性及对器物形状、外表的敏感性,并由此产生对实际操作的喜爱。培训考试合格后,才可申请修复工培训。大约每年都有300至400人申请,竞争6个培训名额,用“百里挑一”来形容,并不为过。这种不是通过高等教育方式而更接近于职业培训的模式被文保界誉为“美茵兹模式”。

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十几年来,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每年都将最优秀的人员派往陕西,带来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新材料及新理念的应用,与中方人员一同完成文物修复

另据记者了解,为更好地培养本土文物科技人才,2010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建立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研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向来重视与大专院校的合作,目前已与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实习和科研方面的共建基地,这次合作也将对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侯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唐代公主奢华冠饰复原背后  复原  复原词条  唐代  唐代词条  奢华  奢华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公主  公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