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我国苎麻及南嘉苎麻文化探略

苎麻,原产于我国,在南嘉又有“线麻”之称,日本人称之为“南京草”,欧洲人称之为“中国草”,外国人曾把中国苎麻、丝绸、山羊绒称之为我国的三大物宝。苎麻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经济纤维作物,中国为原产地,对苎麻的生产、利用,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经验。咸宁地区为全国“四大”(湖南沅江、江西宜春、河南信阳)苎麻产区之一,南嘉又是咸宁地区的主要产区,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人文因素,现将我国苎麻文化史和南嘉苎麻文化的历程、栽培经验、人文因素进行探略,供大家借鉴。

一 我国苎麻文化史的见证

苎麻是我国的古老作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绳索,大部分是用苎麻拧成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7000年前开始利用苎麻纤维的见证,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苎麻织成的平纹细麻布,及用两股或三股苎麻拧成的绳索,说明我国人民在四、五千年前已开始把苎麻纤维当作衣着和绳索原料了。我国人民用苎麻织布远比棉纱织布早得多。丝麻是我们祖先的主要衣着原料,先有麻纤维,后从国外引进的棉纤维,棉花为北宋年间(公元960—1126年)从国外传入长江流域的,当时麻布的粗细以布幅经纱的多少表示,布幅内有八十根经纱(即当时的2.2尺为现今的1.5尺),即麻纤维纺成的纱线,当时叫做“缕”,八十缕为一升,周代时,七至八升的粗布是奴隶穿的,十至十四升布为一般平民服用,十五升以上的称“缌布”,它与丝帛同义,三十升缌布相当于现今的高级府绸,规定只供天子、贵族制帽,“乌纱帽”就是用三十升缌布制成的,再涂上黑漆,称做“麻冕”,它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贫苦劳动者(蚕妇)只能穿低等的粗麻布衣服,《杜荀鹤诗·蚕妇》里记载:“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存荣华,天天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精细苎麻布,表明二千一百多年前我国的麻纺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苎麻生产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如南北朝的《宋书》记载着:“凡诸州,皆令尽勤他利,劝道播殖,蚕桑麻 ,各尽其方。”明代蚕桑苎业生产的盛况,张瀚在《松窗梦语·卷四》中记为:“浙江桑麻遍野,茧丝锦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明太祖发布了栽桑栽麻,以麻资国的命令,违令者要罚的规定。

苎麻纤维细而柔和,织布白亮光滑,南方人夏季穿,因而有“夏布”的美名。苎麻很早传入朝鲜和日本,十八世纪后才传入欧美各国,外国人称它为“南京草”和 “中国草”。浙江诸暨的“绉布”纤密精巧,可与罗争艳;广西桂林的“苎布”,坚牢厚臾;广西笆州的“练布”,清凉离汗,广东和湖南苎与丝交织的“鱼谏布”,柔软洁白,滑润美观;广东新会的苎麻布也传遍我国各地。明代常州,镇江的苎麻布和留传至今的湖南浏阳、江西宜兴和万载、四川荣昌的夏布,迄今还洋销重详。

苎麻古时称“纻”,秦汉时期“纻”演变为“苎”了。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较少。春秋晚期的郑国就以盛产苎麻织品而著名。三国(吴)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蔬》中解释说“纻赤麻也。苎一科(棵)数十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须栽也。荆扬之间,一岁三刈,今官令诸园种之。岁再割,割更生”。这和当今的三季苎麻收获方法相同。文中讲的“荆扬”即指今湖南、湖北、江苏和浙江等地。隋唐时,南方逐渐成为苎麻的主要产区,五道三十九州,百八十九县种植苎麻。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当时贡苎地区是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北方有陕西、河南和甘肃等地。宋元时期,南方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北方开始减缩。《图经本草》载:“苎麻旧载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从《王祯农书》中“南人不解刈麻,北人不知治苎”了解到苎麻主要产在南方,北方大麻为多。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指出了一些著名的麻产区:“江南安庆、宁国、池州,山地多有苎,要以江西、湖南及闽粤为盛。”

剥取苎麻纤维,古时很重视使用的工具,《毛诗草木鸟兽虫鱼蔬》中写道:“剥之以铁若钉,刮其表,厚皮自脱。但得其韧如筋者,煮之用缉。谓之微微,今南越纻不布,皆用此麻。”当时的人工刮麻刀以铁做成,刀上有大拇指带的铁钉,用起来很方便。

苎麻栽培技术更是源远流长。南宋《陈敷农书》记有:“若能勤粪治,一岁三收之。元朝《农桑辑要》和《农桑撮要》都有:“至十月将割根渣,用驴、马粪厚盖一尺,不致冻死,至二月初,耙去粪,令出苗,以后碎碎如此。”这种方法现今称“苎麻的冬培”。又如:“易速成效,月月可栽”。“三年根科(棵)交结绸(稠)密,不移必渐不旺”阐明了苎麻一年四季能繁殖,并能速见效益,种植三年后根就要分蔸、边蔸、盘蔸或抽蔸抽行,否则产量就要下降。苎麻的繁殖,《农桑辑要》中记载比较完整:有性繁殖要经过选种、育苗和移植几个阶段;无性繁殖有分根法、分株法和压条法三种,并详尽讨论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弊。《土农必用》一书对苎麻的收货期描述为:“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根旁生芽五分,根赤收割”。清朝黄厚裕著的《种苎麻法》一书,介绍了一整套苎麻的栽培技术,共写了二十九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它们迄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后人有所启迪。

二 南嘉苎麻文化历程

南嘉古代有一个品种因麻纤维细长,色白,古人称为“白麻”,该品种现已遗失。随着历史的进程和苎庥种植业的演化发展,绿色品种逐步替代了白麻品种。嘉鱼过去苎麻都在县域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于界石、虎山、八斗、高铁、舒桥、官桥、硃砂、鱼岳铁坡、茶庵、陸码、杨家洪、新街港口、渡普烟墩等地,是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一碗子孙饭,从古至今都是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代嘉鱼县地历产麻布,农户常以纺车纺麻线和纱,织麻布,除自用外,苎麻和麻布主要销往汉口,同时还要贡于朝庭,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贡于朝廷的帛丝为26匹,其中深青10匹,墨绿8匹,丹矾红8匹,一般一匹麻布为1.2尺或1.6尺,长四丈。清乾隆丁巳二年(1737年)《嘉鱼县志》载有苎麻的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苎麻转销日本,民国五年(1916年),《中国经济周刊》载嘉鱼、蒲坼、咸宁、鄂域、兴国(阳新)同为湖北产麻名区,1924年《银行录志》载;“嘉鱼盛产白麻,产量21216担(1060.8吨),大部出口日本。”1926年《湖北实业月刊》卷之二,《湖北麻类调查报告》载;“嘉鱼县苎麻为湖北省之大宗出口货之一,以每担一十四点七0两白银铕往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香港以及其他国家和通商口岸。”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全县有苎麻面积4万亩,年产45万公斤,在全省32个产麻县中名列第八位。后因国民党搞内战,麻农部分异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1.5万亩,总产15000担(750吨)以上,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初版《全国乡土教材》称“嘉鱼县物产以棉、麻为大宗…”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前夕,苎麻发展的最高峰年代为4万亩,产量150万公斤。日军侵县后,肆意掠夺,农耕不保,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苎麻面积大量缩减到0.8万亩,日伪政府时期压价收麻,5公斤麻换0.5公斤盐,或0.5公斤麻换三盒火柴,民国后期,苎麻价格也低,“麻贱伤农”导致麻农改种其他作物,1949年全县苎麻面积只有0.77万亩,总产315吨。古时麻布是嘉鱼人民的衣料,居民历来以纺车纺麻线,麻农中多数妇女常年纺麻线纳鞋底,有谓“嘉鱼一团转,户户纺麻线”的民瑶。民国时期多为四号麻线,线粗2㎜,熟练工日纺麻线0.5公斤,每0.5公斤可兑换大米2—2.5公斤,1949年全县生产麻线2.5万公斤,1966年辍业。

解放后,1949年苎麻面积占耕地的0.98%,1965年占1.74%,1985年占2.53%。1949年县国营贸易公司和私营商业均收购苎麻,1951年县人民政府组织丘岗地区麻农发展苎麻生产,1952年中国土特产公司咸宁支公司在县设收购站,县站7人,陸溪、舒桥、绿岭、渡普四站共13人,收购苎麻,1953年县产苎麻112.62万公斤,收购104.72万公斤。1954年实行苎麻生产扶持,当年发放苎麻生产贷款51167元。1956年12月10日,县委书记汪修璋亲自主持召开苎麻生产代表会议,并通过县供销合作社扶持苎麻生产,对苎麻交售实现奖励,每50公斤苎麻奖励粮食15.25公斤,化肥40公斤,布票5尺,当年面积、单产、总产、纯商品量均有增长,分别为2.07万亩、73.75公斤、152.69万公斤、138.59万1公斤。1979年为鼓励苎麻生产,县麻茶公司发放生产贷款5.2万元,其中咸宁麻茶公司1万元,奖励不变。1984年苎麻市场开放,奖励停止,每0.5公斤由计划价1.02元上升到市场价1.74元。从1934年至1984年的50年中,全县苎麻一直徘徊在1.5—2万亩之间,总产为70—173万公斤,万亩以下的有5年(1942、1949、1962、1963、1950),2万亩以上的有3年(1934、1954、1956),其余1.5万亩以上的有25年,单产比较高的年份为1979年和1982年,分别亩产81.35公斤和82.5公斤,1982年总产239.2万公斤。从1949—1985年单产75公斤以上的为1979—1985年共7年,总产100万公斤以上的年份有15年(1953、1955、1956、1957、1958、1968、1969、1975、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5年—1986年各地苎麻升温,全县苎麻面积为5.37—6.4万亩,总产量为490.9—806.3万公斤,价格上涨为每0.5公斤4.22元至12元。1986—1987年全县大兴苎麻,1987面积达6.8万亩,总产达900万公斤,产值1.2600万元,是苎麻从古至今最火热的年代,每0.5公斤单价最高达14元。1984年鱼岳、牌洲、头墩镇(场)建麻球厂,1985年魚岳麻球厂改建为苎麻纺织厂,全县苎麻纺织业三家,职工1052人,机械设备709台(套),产值2077.46万元,主要产品有精干麻、麻条、麻球、落麻、棉麻线等产品,行销国内外,成为苎麻纺织主要专业厂。后随着苎麻热的降温,从1988—2013年全县苎麻一直稳定在4万亩左右。为了稳定苎麻生产,帮助丘陵地区麻农改造老麻园,更新优质高产良种,县政府对发展一亩新良种麻地补贴50—100元的扶持,全县共更新良种麻园万余亩,县、镇两级政府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使过去单产只有115公斤提高到150公斤。纵观我县苎麻发展史,从古至今都有随着历史原因的发生和价值规律的变化而面积有潮有落。从苎麻单产量看,解放后有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创新而单位面积产量上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6年苎麻推广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实行麻收“四快”(快剥麻、快砍杆、快中耕除草、快追肥)和冬蔸培肥雍土等技术,单产由1949年的39公斤提高到74公斤,翻了一番;二是1985年鲁运江等《嘉鱼县志·1986年版》推广了苎麻切根(5—25克)繁殖和苎麻“三当” (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高产)栽培新技术,并列入省部级科技项目,推动了苎麻单产的提高,单产达91.4公斤(实为112.8公斤),1986年苎麻经济看涨,每公斤达12—14元,1987年全县苎麻面积由1984年的1.84万亩迅速发展到6.45万亩。三是1995—1996年我县被列入省苎麻丰收计划项目,将新老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大力推广“苎麻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项目的实施,平均单产达123公斤(实为130公斤),原八斗乡万亩苎麻基地单产达135公斤,仁安岭村250亩苎麻单产达144公斤,尹英西同志8亩苎麻单产237.5公斤,年产值达13300元。2004年县人民政府设立发展优质苎麻发展基金,并印发嘉政办[2004]40号《关于印发嘉鱼优质苎麻品种发展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连片移栽的优质苎麻示范片,每亩补贴80元,对优质苎麻育苗基地每亩朴贴300元,有关苎麻乡镇还自行出台了优惠措施和补助政策,2005年末全县苎麻基地11处,育苗面积508亩,无性扦插苗1900万株,种子育苗600万株,外地调入100万株,更新发展“湘苎2号”、“中苎1号”等优质苎麻1.1万亩,无性繁殖苎麻.0.8万亩。优质高产苎麻品种比原细叶绿品种增产20%以上,全县苎麻面积6.53万亩,单产163公斤,总产10656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 南嘉苎麻生产的优势及丰富经验

纵观南嘉苎麻发展的现状,具有如下几大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苎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为当地气温在7℃—9℃时就可萌芽,11℃—32℃为适温生长期,全生育期为170—220天,需积温5011℃,降雨量800—1000毫米,大气相对湿度为80%。我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年气侯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属于亚热带雨热同季气侯。全年总日照时数为1856小时,太阳年辐射量为108.13千卡厘米,年平均气温19.3℃,无霜斯247—261天,温度≥10℃的有244天,其中有效积温为5398℃,80%的保证率有5247.5℃,≥10℃的初日()到终日()共有242天,全年降雨量1397.8毫米,相对湿度全年平均为79%,丰富的自然条件完全能满足苎麻的正常生长要求。

2. 有优质高产的良种。古代时期我县传统的地方良种为“白麻”品种,在当时是比较优秀的。1952年后引进了“细叶绿”、“大叶绿”、“黄壳早”、“黄野麻”、“红荪麻”等优良品种,特别是“细叶绿”良种一直应用到现今还没被麻农淘汰,1985年前该品种占全县苎麻的85%以上,据作者1990—1992年全省苎麻区域试验研究结果看,我县的细叶绿品种比阳新的品质好,产量高,具有分蘖力强,发蔸快,新麻封行早,株高适中,茎杆上下粗细均匀,生长整齐,叶小柄短,抗风性好,群体结构合理,品种纯度高,有利于早投产,早受益,而且收获期弹性大,能调节头、二、三麻的相互配套增产,单纤维支数达1700—1875支,能纺中、高档布料。上百年来细叶绿品种不但为麻农所欢迎,而且还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5—1986年“麻潮” 时期,全县各地又引进“黑皮蔸”、“芦竹青”、“圆叶青”、“牛耳青”、“湘苎1号”等优质高产品种,由于苎麻热的兴起,同时也引进了一些不良品种和实生苗品种,导致了多、乱、杂的现象。特别是种子繁殖的实生苗,造成苎麻参杂不齐,纯度不高,品质低劣现象。1989年过后麻价疲软,县特产局在实施省“丰收计划”《苎麻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项目上实行了“三保、三调”(保生态好的丘陵麻园、保纯度高的优质良种、保旱地麻,调减品种混杂的麻区、调减平原湖区的麻园、调减水田麻园)措施,到1994年基本消灭了多、乱、杂的现象,面积由1987年的6.8万亩调减到1994年的3.92万亩,再通过新优品种的繁殖推广,到1996年又恢复到了6万亩,并小区示范引进了“华苎1、2、3、4号”和“湘苎3号”,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区域化。90年代中期由县供销社引进的“湘苎3号”良种在官桥镇密泉村表现极好,并建立了5亩繁殖基地,到2001年示范推广1000余亩,深受麻农的欢迎。 2003—2005年由县特产局引进的“湘苎2号”和“中苎1号”在生产中表现出强大的优势性,具有株高、茎粗、麻肉厚、纤维支数高的特点,在县政府和各镇的共同努力下,在湖南聘请了多名农民技术员来我县开展大棚育苗直供麻农栽植,政府对麻农不但在购麻苗时补给50%资金,同时在发展一亩新品种苎麻扶持100元给予奖励,通过三年的实施,全县更换良种面积达2.5万余亩,使单产更进一步提高。

3. 适宜的地理区域性好。全县苎麻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红黄壤丘陵地区,土地PH值在5.5—6.5之间,海拨一般在50—243M之间,红黄壤土质底层厚,但肥力差,种植苎麻生物产量田间归还率高,达85%以上,有利于培肥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4.有丰富的高产栽培经验。在苎麻生产经验上,我县麻农在栽培中有很多谚语:如“栽麻三年穷”,就是说过去生产技术落后,栽麻头三年产量低,效益甚微。在收获上有“头麻见秧(中稻秧),二麻见糠(早稻糠),三麻见霜”。在麻次的品质上有“头麻铁,二麻钢,三麻一把糠”。和“头麻皮多,二麻肉多,三麻籽多”。在麻季抢收上有“一季早,季季好”和收获头麻上有“小满长齐,芒种剥皮”。在麻园锄草上有“头道破皮,二道像犁,三道不用力”和“头道像跑马,二道像绣花,三道刮一刮”及“头麻无草,二麻无根,头麻有草,二麻草有荪”。在苎麻抗旱上有“小暑南风起,吹干水田底”和“过了夏至坡,有雨也不多。过了夏至节,挑水筑田缺”。在施肥上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底;春肥保一季,冬肥保全年”和“冬季培蔸,新麻能提早丰收,壮龄麻园常保青春,老龄麻园可返老还童”及“立冬早,冬至迟,小雪冬培正当时;种麻要粪,又要一年培一寸;培土一寸,当得下道粪;深挖莫过冬至节”等经验,这些谚语足见我县麻农在生产经验上丰富管理性。1985—1987年是我县苎麻栽培史上应用新技术最广泛,力度最大的时代。苎麻专家鲁继研制出了《苎麻的“一苗两繁”技术》得到推广,农技人员还先后引进推广了苎麻细切种根繁殖、嫩梢土插繁殖、春秋季育苗繁殖、苎麻“三当”栽培技术、地膜栽培技术、叶面喷施微肥和生长调节剂等,一举改变了过去“栽麻三年穷”的局面,为我县苎麻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省、市、县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技术,先后获得省、市(地)、县科技奖和丰收奖。同时,我县麻农还将“三当”栽培技术与“四四技术”《头麻“四防”(防渍害、防霜害、防草害、防风害)、二麻“四快” (快剥麻、快砍杆、快中耕除草、快追肥)、三麻“四抢”(抢早收、抢抗旱、抢早施肥、抢喷生长调节剂)、休闲期“四冬”(冬砍杆、冬培蔸、冬施肥、冬套菜)》相配套,创造出了由低产变中产,又由中产变高产的点范,尹英西同志8亩苎麻单产达237.5公斤,潘傢湾村三组王少纲当年栽麻单产达134公斤,这就是“三当”和“四四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列子不胜枚举。

四 技术文化勇于创新

苎麻在南嘉古代具体什么时侯开始种植,暂无考证。苎麻的栽培方法为过去老蔸分蔸繁殖,1964试种种子繁殖,后因变异性大,不稳定,1966年停止,1985年原潘家湾区农技站鲁运江从华中农业大学麻训班回来后,开展了苎麻切根繁殖、一苗两繁、嫩梢扦插繁殖、“三当”技术栽培、地膜栽培、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同时建立了2亩种苗繁殖和高产栽培园,获得成功后在全县得到大力推广,当年全县育苗1500亩,并采用地膜栽培,改亩栽500蔸为3000蔸密植,当年亩产55公斤,打破了“栽麻三年穷”的局面,同年省农牧业厅、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武汉纺织研究所、省苎麻协会、咸宁地区农牧业局有关专家现场验收鉴定,认为是国内先进技术,是年秋全省在我县潘家湾区召开了各地、市、州、县领导和技术人员现场观摩推广会,并定名为“嘉鱼苎麻种根切块育苗经验”。各地到潘家湾参观的人数达3000人次,举办培训班40场次,共2520人次,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协会之邀,鲁运江先后分别在大悟、崇阳、通城等县讲课15场次,共1500人次。1985—1987年全县共推广新技术1.5万亩,增加总产280.45万公斤,增加产值1402.55万元。《从两亩试验田到万亩苎麻》的事迹在湖北电视台播放和被收入省科协的《燎源集》1996年版(湖北科技出版社)丛书中,《苎麻“三当”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项目1986年获咸宁地区农牧局“推广苎麻一等奖”、县成果三等奖,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我县有两人获此殊荣。1985—1988年我县参与省地膜苎麻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协作,当年单产达134—150公斤,同时还进行了苎麻菇室内栽培获得成功。1990—1997年我县连续8年承担了湖北省两轮13个优质高产苎麻良种区域试验研究,取得试验数据3.8万个,写出总结报告10余篇,为我省的“华苎3、4号”和“鄂苎麻1号”的审定通过作出了贡献。1995—1996年我县又承担了“苎麻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省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完成,两年实施面积13.3万亩,共增总产447.6万公斤,增加产值3552.9万元,纯收入2887.74万元,专家验收鉴定为国内同类先进技术,次年并获湖北省丰收计划三等奖。我县苎麻专家先后为县委、政府写了《浅论南嘉苎麻生产的现状、优势及潜力》和《论南嘉苎麻的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等报告,为指导全县苎麻的生产起到了参谋作用,同时,还在省级以上专业论文集及刊物发表了《论栽培因子对苎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对策》(全国麻类学术交流论文·1990年)、《苎麻的“一苗两繁”技术》、《苎麻叶面喷施“802”试验示范简报》、《苎麻秋季切蔸繁殖育苗试验示范总结》、《苎麻史略》、《苎麻施用氯化氨氮肥简报》、《苎麻地下茎秋季切根繁殖的研究》、《论苎麻田间试验的准误差及对策》、《灰潮油沙土苎麻的施肥技术》、《苎麻优质高产栽培中的障碍及其平衡增产措施》、《苎麻地膜栽培试验简报》、《苎麻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秋麻低产的原因及高产管理技术》、《苎麻低产的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头季苎麻防“四害”的栽培管理措施》、《新植苎麻生产十问》、《苎麻繁殖新技术》、《苎麻嫩梢土插繁殖》、《苎麻抗旱的科学与科学抗旱》等55余篇论文及科技文章先后分别发表在《农业科技通讯》、《土壤肥料》、《植物杂志》、《中国麻作》、《当代农业》、《湖北农业科学》、《科子科技》、《农村经济与科技》、《农家顾问》、《湖北农业》、《农村科学》、《湖北科技情报》、《湖北植保》、《湖北科技报》、《湖北农民报》、《湖北新报》、《咸宁报》等17种专刊杂志和报刊上。部分论文被加注了编者按和获咸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其学术论文和技术文章,不但得到了相关专家和教授的肯定,也是我县苎麻生产上的珍贵文献和历史见证。

                                2013.5.8

我国苎麻及南嘉苎麻文化探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22/13/5334394_287252591.shtml

嘉鱼苎麻文化-煮酒论史-文化论坛-光明社区 -

http://bbs.gmw.cn/thread-3120565-1-1.html

我国苎麻文化史略-煮酒论史-文化论坛-光明社区 -

http://bbs.gmw.cn/thread-3121878-1-1.html

我国苎麻及南嘉苎麻文化探略_灿烂文化_嘉鱼旅游网

http://www.jytour.com.cn/2013/0723/758.html

【新提醒】我国苎麻及南嘉苎麻文化探略 - 走进嘉鱼 - 三湖论坛 - 嘉鱼网

http://bbs.cnjiayu.com.cn/thread-1.html

山路弯弯的空间 [http://1587212231.qzone.qq.com]

http://user.qzone.qq.com/1587212231/2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我国苎麻及南嘉苎麻文化探略  苎麻  苎麻词条  我国  我国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综合

 树叶为主题的手抄报怎么做

一张优秀的手抄报是离不开好看的手抄报边框的。今天教大家画的是落叶主题边框,一起动手画起来哦。工具/材料画纸勾线笔马克笔操作方法01:首先在画纸左边画一个树叶掉光...(展开)

综合

 ​夏至和冬至是最值得注意的节气

在一年四季中,除了每个季节养生要注意的问题外,有两个节气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个就是冬至,另一个就是夏至。一年有24个节气,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在一年里边有什么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