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非常规武器(新知识点)----核武器(5)

核爆炸地球物理效应

核爆炸各种破坏因素引起的地球物理现象及其异常变化。包括人工辐射带、人工极光、电离层效应、地磁扰动、次声波和地震波等。

核爆早期核福射

亦称“核爆贯穿辐射”。核爆后十几秒内放出的具有很强贯穿能力的中子和γ射线。主要包括弹体内核反应过程中瞬时产生的中子和γ射线,裂变产物衰变释放的缓发中子和γ射线,以及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的γ射线。这些射线对物体有较强的穿透能力。早期核辐射随传播距离衰减较快,其毁伤半径一般不超过1~2千米。人员受大剂量核辐射照射后可产生急性放射病,并产生远期效应和遗传效应。电子元器件受核辐射照射后性能下降或损坏。

核爆炸火球

核爆炸瞬间发出的巨大能量加热周围空气形成的髙温、髙压发光气团。大气层核爆后,核装置成为高温等离子体,发出的X射线加热周围空气,形成火球并猛烈向外膨胀。不同爆炸方式产生的火球外观景象有所不同。空中爆炸形成的火球呈球形;当比例爆髙较小时,火球后期变为馒头状;地面爆炸形成的火球一开始便呈半球形。

核爆光(热)辐射

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辐射出的极其强烈的光和热。光(热)辐射是大气层核爆炸的主要毁伤因素之一,包括紫外、可见光、红外波段的辐射,约占核爆总能量的35%。光(热)辐射毁伤程度由曝辐照度(旧称光冲量)大小决定,并和物体表面颜色和物质性质有关。在光(热)辐射作用下,物体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可造成表面灼焦、熔化或起火;对人员的伤害包括皮肤烧伤、眼底烧伤等。光(热)辐射的曝辐照度随传播距离的平方衰减。

核爆地震波

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岩石冲击波向周围传播,减弱后形成的岩石振动波。包括纵向压缩波和横向剪切波。传播距离远,作用时间长,能造成地面建筑、地下工事严重破坏。核爆地震波在地壳、地幔和地核间传播,衰减较慢,几千千米以外仍可以探测到。探测核爆地震波是监测地下核试验的主要方法。

核爆冲击波

核爆炸在周围介质中产生的密度、压强迅速增加,以超声速传播的波。大气层核爆炸产生的髙温、髙压火球猛烈膨胀,急剧压缩周围空气,形成冲击波。冲击波压缩区内超过波前大气的压力称为超压,可以对人员造成心、肺和听觉器官损伤。空气运动产生的冲击压力称动压,可以使物体拋出。动压和超压共同作用可以破坏工程建筑和各种物体。随着传播距离增加,冲击波超压减至1000帕以下,成为次声波。次声波在地表至100千米髙度间的声道内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通过检测次声波可以探测核爆炸。

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

亦称“核毁伤效应”。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各种杀伤破坏因素对人和物造成的毁伤作用和效果。核武器在大气层爆炸造成的杀伤破坏因素包括:冲击波、光(热)辐射、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等。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的作用时间都在几十秒之内,称瞬时杀伤破坏因素。冲击波能在较大范围内杀伤人员、破坏武器装备和工程设施。光辐射可以使物体灼焦、熔化或着火。早期核辐射可以使人员发生急性放射病。核电磁脉冲能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或干扰。大面积放射性沾染能迟滞部队行动。大威力的高空核爆炸还可以使大气电离层产生附加电离,影响短波通信。核爆炸还可以产生人造极光、人工辐射带、地震波、地磁扰动等地球物理现象。

核武器可靠性

核武器能按设计要求可靠工作的能力。包括库存可靠性、可投射率和核爆可靠度等。提髙可靠性的主要措施有:采用多种不同机理的引信;在某些较薄弱的环节上采用冗余部件方法等。

抗核加固

防止核武器系统和其他设施在核爆炸环境中遭受毁伤而采取的防护加固措施。主要包括:屏蔽、减震,选用抗核性能好的材料,加固导弹发射井,电路保护技术等。以削弱核爆炸毁伤因素的作用,增强系统自身的抗核毁伤能力。

核武器安全性

核武器防止发生意外爆炸事故和非授权使用的能力。主要包括核爆炸安全性、化学爆炸安全性和安全保卫措施等。核装置一般设置多级保险,以避免意外解保,也可设置自毁系统,使核武器在意外事故时失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常规武器核武器  非常规  非常规词条  核武器  核武器词条  知识点  知识点词条  武器  武器词条  非常规武器核武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