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迁徙的?史前文化真的需要...

示意图如下

古人西线迁徙示意图

我们今天重点看下中部那条线。

来自远方的先人

大约两万年前左右(或者更早些),有一群携带着“NO”基因的古人类到达了中南半岛,其中一支产生了基因突变分化成N-M231这样的Y单倍体人群,这群人本文中就称为N系人吧,他们抢先一步进入了中国大陆(也有可能是进入中国以后分化出来的),并逐渐向北扩散。他们最后来到了中国东北以及北亚草原。西辽河流域灿烂的红山文化就是由他们的后代创造的。不过这群N系人不是我们本文谈论的重点,我们看下N系人走了以后剩下的那群人。这群人携带的Y单倍体基因是O-M175。我们称之为O系人,这群O系人中的一支靠近海边的人进一步分化成O-M119,M119人群沿着海岸线进入中国,并沿着海岸线向北方前进。这群人的后代最后形成了良渚文化。还有一支O-M122沿着河流进入中国大陆,在12000年左右,全新世温暖期即将到来,高山上的冰川都开始融化了,有一支分化成O-M7的人群在逐渐变得酷热的天气中向北方走去,去寻找更适合生活的家园。我们的故事就从这群人开始。

O-M7人群迁徙示意

翻山越岭的O-M7人群中有人辗转到达了湘江流域,顺着湘江北上,食物丰富的山间河谷,让长途跋涉的人们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一路走走停停、风餐露宿的古人不知道过了多少代,他们中终于有一群后人来到了洞庭湖西面的澧阳平原,,纵横的河流,温润的气候,让远来的古人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在这里定居下来。没有停下脚步的人们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前进着,最终停在了豫中平原,这里同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还有交错的草原和湖泊。

O-M7进入豫中平原

这群人的祖先从云贵高原出发到最后出现在我们考古视野中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的辗转迁徙过程中,人们从山洞中走了出来,学会了修建房屋,摆脱了单一的以采集游猎为生,而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同时开始使用经过加工的石器,并学会了制作陶器。

这是9000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次重要的人类迁徙。我们的先人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经过几十上百代人的努力,在这片东亚大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步入了人类发展新的时期。并最终在这里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文明。

9000年后,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他们留下的痕迹,逐渐了解了9000年前古人的生活。

祖先的生活

在澧阳平原我们发现了彭头山文化,豫中平原则是裴李岗文化。两个文化是我国在黄河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最早史前文化。这里简要说个题外话,由于旧石器时期传下来的传统以及石料的不同,黄河南北方的石器制作有些不同。北方的石制品以小型为主,长度在40毫米以下,打制石器多采用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在旧石器晚期逐渐进入了精细化细石器的时代。而南方多以锤击法制作石器,较少使用碰砧,没有砸击法,多以100毫米以上的大型石器为主。这个分界线基本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处于半干旱的草原灌木区,黄河以南多为湿润的森林区。小型石器便于携带和采集游猎。而大型石器便于砍伐树木和开垦土地等。正因于此南方更早的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而北方处于细石器时代。我们这里说的南方和北方是以黄河为界。黄河流域在那个年代气候温润,属于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合人类生存。事实上裴李岗文化及彭头山文化都属于我们这里定义的南方地区。最早的原始农业就在这里诞生。

O-M7全程迁徙示意

处于豫中平原的裴李岗人(贾湖人)与荆汉平原的彭头山人几乎同时进入了新石器的农业时代。按照我们上面所述,裴李岗人与彭头山人属于一个祖源的两支不同的部落群体。这点不是空穴来风的想象,有学者对两个群落的共性做了总结。我们看下有哪些。

①两个文化聚落都是定居性的农业聚落,房屋为半地穴式和干栏式,灰坑在居所的周围

②墓葬均流行二次葬,很少将陶器和石器作为随葬品,多用石制装饰品作为陪葬品。

③石器以砍砸和刮削为主,石器穿孔技术发达

④陶器工艺以泥片贴筑为主,陶纹为绳纹

⑤器物组合上非常相似

⑥彭头山和裴李岗(贾湖)人都以稻作农业为主,兼有渔猎和采集。

由上可知,彭头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实为同一群人分化出来的两支文化。而正如我们前文所述,是O-M7人群北上途中分别停留的两个区域。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分化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但随着人口的增多,控制范围的扩张,这两个近亲的文化群落后来在汉水东部重逢了。后文我们会有讲述,不过他们是否还有祖先的记忆就不得而知了。

汉水中游文化示意

上图是汉水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发展的文化脉络地图示意。这个区域自成一体,在与其他区域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渐壮大,成为了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一支,对最终形成的中华文明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我们“一棵树”上结出的这两个最早的农业文明果实做下比较。

一母同胞的裴李岗文化与彭头山文化

虽然同源,但两者相比较,裴李岗文化的确要更发达一些。我们这里的裴李岗大多指的是与彭头山近一些贾湖类型。

①贾湖已经出现大量磨制石器,而彭头山文化以打制石器为主。贾湖人的工具类型和用途更加丰富些。

②贾湖人骨器非常发达,不仅有大量的生活用具,还有很多生产用具以及牙饰。

③彭头山的陶器以夹碳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而贾湖主要是夹砂红陶,到二三期以后出现了泥质、夹砂、夹炭、夹蚌片和骨屑、夹云母和滑石粉等复杂的陶系种类。制陶工艺上,贾湖人发展出了泥条筑法以及渗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④精神文化领域贾湖人更是让人吃惊,不仅有了七音阶的骨笛,几千年后仍可以吹奏。还在甲骨、陶器、石器、骨器上发现了很多刻画符号。

⑤古稻栽培技术来看,贾湖和彭头山几乎同时开始,而从典型遗址来看,裴李岗的贾湖比彭头山的八十档要早几百年,显示出贾湖的古稻栽培技术更原始些。不过人工干预程度贾湖却更高一些。向现代稻作发展的进程要更快些。

按照学者分析的结果,纬度越高地区农业生产所占的比例会越大,原因就是纬度低的地区大自然提供的食物资源更加丰富,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欲望就会更低些,这点从磁山到兴隆洼出现大量的粮食储存窑穴可以体现出来。而南方地区采集历史非常悠久但原始农业产生较晚而且发展缓慢也是由此。

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也影响到了人类的抗争能力,随着抗争能力的逐渐提高,生产和聚落的规模就逐渐加大,社会组织也向着更加严密的方向发展。

O-M7这群人最早进入中国腹地,所以他们发展的要快些,西部在崇山峻岭中迁徙的O-M134人群也很快就出现在了考古的视野中,这群人就是大地湾人,我们有文章对大地湾进行过详解。

黄河中上游文化格局,这里同样是中华文明源头,7000年前的中国

而另一批O系人,就是O-M199这群人,沿着海岸线一直走到杭州湾,并在太湖流域停留了下来,也几乎在同时进入新石器文化

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示意图

有前辈建议我文章不宜过长,所以本文就到这里了,本文对彭头山和裴李岗两个典型文化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长江流域也好黄河流域也罢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没有必要分出高下短长,不同的时间点,各个地区发展的程度会不同,而且彼此交错的情况是常态,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有详细讲述。下篇文章将对长江流域5000年前的文化做下全面解读,敬请期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史前  史前词条  迁徙  迁徙词条  祖先  祖先词条  真的  真的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地理

 地图看世界;希腊地跨亚洲和欧洲

地球上有没有“地跨七大洲,海接四大洋”的国家?当下,一般地跨两大洲的国家都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两大洲的连接处,非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及大英殖民帝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