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这次我必须站在方方身前—评高中生的逻辑

前言

首先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方方在逆流中坚持说真话,我对她非常尊敬。由于我喜欢更理性,深刻些的文字,所以对方方谈不上喜爱。本篇文章只针对这位《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中的逻辑谬误展开讨论。

为什么用逻辑,而不是声讨呢?我没看到这位“高中生”的险恶居心到吗?看到了,但不能情绪批判,否则就沦为和他一样的人了。

这几千年来,我们讲道德、说仁义、谈动机、论阴谋,就是不会遵循逻辑讲道理。逻辑的缺席使人们没法产生共识,只能用暴力相害,这是中华民族劫难重重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宁可丢失一些阅读体验,也得用逻辑写这篇文章。尽量避免夸大、扭曲、揣测动机等反逻辑的方式。

所谓反逻辑,就是使用偷换概念、转移视线、声东击西等逻辑谬误来证明观点。逻辑谬误推导出来的结论必然是错的,但猛一听却有些道理,很容易误导人们。逻辑谬误是骗子们的常用工具,也是窃贼们脱罪的不二手段。

拥有逻辑能力可以求真,识别逻辑谬误可以防骗。与其情绪饱满的攻讦“高中生”,不如展示他使用的逻辑谬误,让更多读者掌握揭穿骗子的能力,让更多方方说的真话畅通无阻。

1、诉诸虚伪

高中生借作业的理由开篇,在第一段收尾说道:“您也是湖北名人,不知写您是否合适,也不知道您算不算伟大的湖北人民之一。”这段话挺有中国特色:“我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等着对方回答:“你讲吧。”完后就开始了比较不中听的表达。

这种逻辑谬误叫“诉诸虚伪”,把应该自己回答的问题抛给对方,免去了自己回答的义务。没人会说自己是伟大的,伟大是他人对一个人的评价。高中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方方,如果方方直接回答,很可能被虚伪绑架。

对于这种问话,归于逻辑的回答是:“写不写我是你的权利,我无权干涉。但如果没有证据抹黑,污蔑,我将保留起诉的权利。如果你认为我伟大,那是你自己的看法,与我无关,但我不接受“伟大”这个词,在疫情中,我只是普通的武汉人。”

2、诉诸权威

接下来,高中生说道:“网上有人说,一场疫情火了一个作家,而且是湖北作家,说的就是方方阿姨您,因为记录《方方日记》成了红人。说您是这场疫情中最大的赢家。”

这是“诉诸权威”谬误,当然,“网上人”并不是权威,但借用别人之嘴代表自己的意见,将其列为不可置疑的证据,即可归为“诉诸权威”。

高中生用一个不在现场的人作为举证者,自己抽身事外,让辩论者无从开口。反驳这种谬误需要将观点转回当事人:“我不知道是哪位网友认为我是赢家,但现在是你在表达我因疫情而走红。所以,我需要你回答两个问题:首先,我原本就是全国知名的作家,作家出名有什么不妥吗?其次,在这次疫情中,武汉没人是赢家,所有人都有损失。既然你认为我是赢家,请问我获得了什么好处?”

诉诸权威是试图用他人占据高点掩饰自身论据的缺乏,只需要追问他自己的观点以及论据就可以让他狼狈,千万不可纠缠于权威说的是否正确。高中生全文屡屡使用诉诸权威的谬误,后面不再赘述。

3、稻草人谬误

第三段写道:“我是学理科的,对作家这个词接触不多,我特地百度一下作家含义,结果很失望。一个说,作家就是有使命感,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激励人的人!另一个说,作家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

我特意百度了“作家”一词,百度解释为“从事文学创作,且有成就的人。”作家是一种职业,对象是从事写作的人。高中生给出了两个说法,一种主观愿景;一种工作标准。两者都非“作家”的定义,只是某一类作家的风格。

这种表述是“稻草人谬误”,含义是选择证据中有利于己的片段,将其扭曲后,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谬误极为常见,多数“杠头”极擅长使用这种手法。

反驳起来到比较简单:“作家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职业,你不认同就不是作家?如果鼓舞、激励才是作家,那雨果、托尔斯泰、鲁迅这些人算什么?”

如果是场辩论,到这里就已经结束,因为作家必须“主旋律、正能量、鼓舞、激励”是高中生立论的基础。只要他承认讽刺、嘲弄、幽默、深刻可以是不同的作家风格,其后立论就全部垮塌。如果他否定鲁迅、托尔斯泰是作家,那根本不会有人认同他的观点。

4、偷换概念

高中生用“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是假的,岂不是没了灵魂?”来暗喻方方说假话,没了灵魂。这句话犯了“偷换概念”的谬误。苏联著名领袖加里宁的名言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广为传颂,成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高中生把“教师”偷换成“作家”毫无依据。

偷换概念和稻草人谬误很接近,稻草人是窃取一个正确的片段,而偷换概念则是替换全部定义。

高中生借用名言嘲讽方方“说了假话,没了灵魂”,但全文并未指出方方那句话是假话,在后半句话又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人身攻击是通过攻击对方的人格来否定对方的观点,方方并没有说假话,因此不能说方方没有灵魂(良知)。但这种谬误对于只看结论,懒于思考的人杀伤力极大。四十年前,一句根本不需要证明的“牛鬼蛇神”就足以将任何人打倒,二者属于相同的逻辑谬误,而不善思考的人很容易甘之如饴。

5、举证谬误

最荒唐的是高中生居然拿出鲁迅来举例,和自己给出“作家”的定义完全相悖,鲁迅一生连标点符号都没歌颂过,怎么好意思拿出来批判方方呢?请看原文:“今天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鲁迅时代的使命还是今天作家全部使命吗?在一个光明时代,作家的主要精力是多用在提振民族精气神上,还是一味地聚焦不足之处,不停地揭露和追问呢?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您肯定能。您是作家!”

鲁迅在最黑暗的时代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绝无高中生阴阳怪气的批判鲁迅,如此偷换概念真是贻笑大方。

在最后,高中生使用了“举证谬误”的手法,转而让方方证明自己是不是作家。他的论点前后矛盾,鲁迅写文批判是作家,方方就不行?高中生应该自己证明方方为什么不行,而不是反问方方,让方方举证。

6、不当类比

最为被人诟病的一段如下:“她说,您日记是真实,但有些真实不是什么场合都能说,她打比方,说某个小姑娘家里来了客人。正当宾客兴高采烈时,小姑娘突然当着众人的面说“爸妈晚上动静太大,我一夜没睡好”。父母尴尬不?没错,小姑娘说的是事实:爸妈夜里动静大,她捂着耳朵一夜没睡。但这个场合说出来合适吗?”

这属于典型的“类比不当”,意思是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相互验证。爸妈晚上动静大属于隐私,被曝露所有不妥。但方方描述的不属于个人隐私,属于公共事务。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公民有对公共领域批判和建议的权利,只有捏造和诬陷是受限的。

我还真不太了解现在高中有没有法律教育?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在公共领域发言的高中生,有必要了解一下法律,如此堂而皇之的公然违宪实属不妥。

7、不当类比+偷换概念

其后一大段是不当类比+偷换概念,在这段话中,他用了父母养活自己应该感恩为例,批判方方吃国家、拿国家却不知道感恩。

父母养活子女是事实,子女应该感恩父母是道德义务,对此我没有异议。但除了孤儿,任何人都是父母养大,除了父母,人们并不欠谁的。

国家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具体的人,既然不是具体的人,也就不可能产生劳动价值去养活谁。所以,用国家类比父母之恩极不妥当。

高中生拿出来一句古语:“家丑不可外扬”。但这是家丑吗?我觉得不是,武汉并不是一个家,中国也不是,只有父亲、母亲和孩子在一起才是家庭。如果不是家,那做错的事情,做的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让人们知道?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贪污腐败也丑?徇私枉法也丑?都不可说,只能被欺负吗?或许家庭里的丑我们顾及家人的面子,可以少说。但在公共事务上的丑没什么不可以说的,如果这些丑都成了禁忌,那权力的侵犯就永不得正义了。

8、滑坡谬误

最后一段是滑坡谬误:“如果没有大家群策群力换来的良好社会秩序,生病的武汉会不会乱成一团麻?歹人会不会趁火打劫为非作歹?方方阿姨,如果真是那样,您能确保歹人不进您家门吗?您还能安静地梳理武汉的感叹吗?”

所谓滑坡谬误,是指从证据的一个角度出发,夸大或者扭曲结论,再用夸张的结论证实下一个结论。最后导致远离主题,取得一个荒唐的最终结论。

第一个证据是“群策群力”,证据就错了,整个防疫并非群策群力,是中国人都知道,我不想被封号。

从群策群力推出良好社会秩序,且不说群策群力是否存在,就是存在也不能推出良好社会秩序的结论,良好社会秩序靠的是法治,是规划,是后期物资等等因素。

接下来,是不是能推论出没有良好秩序会不会乱成一团麻呢?显然不能,因为从封城开始,再到医院拥挤不堪、交叉传染加剧,再到随后的缺乏物资、物价大幅波动,生病的武汉秩序算不上非常良好,但武汉并未乱成一团麻。这是依靠武汉人的自律、牺牲实现的,并不是“秩序”的结果。

以上述的虚假陈述,高中生推导出歹人出现,趁火打劫。疫情火爆,歹人会不顾一切去传播病毒吗?再说,武汉有过秩序不好的阶段,有出现歹人吗?千万级人口的大武汉,隐忍了两个多月,并没有出现恶性事件,歹人在那里呢?

9、逻辑的力量

高中生的文章几乎完全用逻辑谬误堆砌而成,不值一驳。但是,就这样破绽百出的文章却传阅甚多,打赏颇丰。他的多数读者可能对逻辑一无所知,然而没有逻辑思考能力的人,必然会被轻易欺骗。

中国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取消了逻辑通识教育,没有经过逻辑训练的人或许会乖一些、顺服一些,但根本不会讲道理。不会讲理的人比赛嗓门、比赛拳头,就是不比赛脑子,这是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

逻辑那么古板,能提升创造力?这几乎是必然,因为逻辑是分辨真假的工具,人们拥有了逻辑,才能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轻易被骗。掌握了逻辑,就掌握了真实,而真实,才是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阶梯。

方方日记虽然“负能量”,但恰恰揭开了真实的一面。有了这些真实,才有更多的人去关心武汉人,而不是沉溺于口号与岁月静好中。如果没有了方方们,我们只能生活在虚假之中,毫无前途。

 

最后,致高中生一句话:如果你继续用逻辑谬误欺骗众人,最终欺骗的就是你自己。谎言或许美丽,但那将是你我的墓志铭。如果你想体面的活下去,请放下你的逻辑谬误,努力去做一个正派的人,会同情他人的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身前  身前词条  高中生  高中生词条  方方  方方词条  逻辑  逻辑词条  这次  这次词条  
中学初中

 议论文阅读技法

议论文阅读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握中心论点研究标题A.有的标题就是论点。B有.的标题包含了中心论点.C.有的标题是比喻性的,只要找出喻体所比喻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