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跟着岑参去西域(11):沙州(敦煌)

        敦煌是西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建立的四郡之一,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的名称跟其他三郡(武威、张掖、酒泉)的名称不同,虽然后人解释说“敦,大也。煌,盛也。”但其实敦煌的名称在河西四郡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应该是来自之前当地某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作为西汉王朝最西边的门户,敦煌自此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各国货物集散交易的中转站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这个作用一直持续到盛唐时期达到了最高潮,这一点从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兴衰就可以看出来。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很重视河西地区,他又特别崇佛,便把大批南朝的旧贵族迁徙到敦煌来充边,并开始大规模在莫高窟开凿石窟。到了唐朝初年,朝廷在此设置沙州,治所在敦煌,下辖敦煌、寿昌两县。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西域行前往安西都护府,经过沙州城时写下一首《敦煌太守后庭歌》: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后庭”是居所内室或后院。一般来说,敦煌太守宴请过路的岑参应该在沙州城中的酒楼,也许正值立春节日期间酒楼没有开张,亦或这位太守希望对京城远道而来的岑参表示特别亲近,期待岑参回京后能对自己美言几句,所以太守把岑参请到了家里来招待,还叫出了小妾来陪酒。岑参自然是颇识趣,不管是不是发自内心,反正把太守好好夸了一番,说德才兼备的太守从从容容地就把敦煌治理得井井有条,使人民安居乐业,当地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希望太守留下来再干五年。诗的后半段,岑参描写了酒宴上气氛欢快的场面,顺便夸了夸太守那“美人红妆”的小妾。“藏钩”是古时酒宴中的游戏,将带钩握于手中,让对方猜其藏于左手还是右手中,猜错即罚酒。诗中的“半段黄金钱”就是指金色带钩,“射”则是猜的意思。

        岑参两次西域行的路线图。第一次西行到达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今新疆库车),第二次西行到达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东去河西走廊,北去伊州(今新疆哈密),南去吐谷浑(今青海省),西南去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西北去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丝路的交通带来了文化的交流,所以国学大师季羡林有句名言,即敦煌是中国、印度、希腊、阿拉伯四大文明的交汇点。

        但是在古代交通条件下,敦煌还是距离长安太过遥远了,因此唐代著名诗人中似乎只有岑参来到过这里。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学者们在整理这批敦煌遗书中,找到了一组作于唐代的敦煌地方诗作,即《敦煌二十咏》,吟咏的是敦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历史人物,作者没有留下姓名,推测大概是盛唐时一位来自中原地区的文人,因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走廊遭到吐蕃入侵,回中原的路中断,他不得已留在了敦煌

        《敦煌廿咏其三、莫高窟咏》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

        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

作者来游览莫高窟,远望对面三危山上皑皑白雪,近观莫高窟高耸大佛殿和山崖上排排洞窟,又见大泉河谷中鸟语花香一片祥瑞,顿感心灵净化、超然物外。

        《敦煌廿咏其一、三危山咏》

        三危镇群望,岫崿凌穹苍。

        万古不毛发,四时含雪霜。

        岩连九陇险,地窜三苗乡。

        风雨暗溪谷,令人心自伤。

“三苗”,传说是上古时期一个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部落,尧帝时被迁徙到了河西一带,《史记》五帝篇中有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尧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所以“三苗乡”应该就指河西走廊地区。作者眺望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只见最高处耸立三座峰岭,气势雄伟险峻,山上四季荒芜、终年积雪,山谷中流出溪水。看到山脉蜿蜒向东不见尽头,作者有点黯然神伤,是为自己向东难回中原而难过呢?还是担忧东边的吐蕃军队进攻到敦煌来呢?

        《敦煌廿咏其二、白龙堆咏》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鸣。

        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

        风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

        更寻枯井处,时见白龙行。

这里所吟咏的白龙堆,就是所谓的鸣沙山。作者说鸣沙山非常神异,无论寒暑,走在上面会发出嗡嗡响声,好似天神所击的如雷鼓声。山脊在风力的作用下有如刀削,人踩上去也不会改变。站在山顶远望,蜿蜒曲折、绵延不绝的沙丘下面,是不是潜行着白龙?

        《敦煌廿咏其十五、三攒草咏》

        池草三攒别,能芳二月春。

        绿苔生水嫩,翠色出泥新。

        弄舞餐花蝶,潜惊触钓鳞。

        芳菲观不厌,留兴待诗人。

“三攒草”大概就是水边的芦苇草,因为芦苇的三只叶片一层一层自然规则地聚在一起。作者说,池水边的芦苇春天抽出新叶,给两岸带来了一片翠绿色,秋天时芦花飘荡引来蝴蝶,苇丛下则有鱼虾嬉戏,美好的自然景色使人流连忘返、诗意盎然。

        《敦煌廿咏其四、贰师泉咏》

        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奴。

        路指三危迥,山连万里枯。

        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

        志感飞泉涌,能令士马苏。

“贰师泉”也就是悬泉水,史书载: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 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不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三危”即三危山,用来代指敦煌。“发矢落金乌”是指后羿射日的传说。在距离悬泉水约2公里的山口处,有悬泉置遗址,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悬泉置”,据出土简文记载,西汉武帝时设置,东汉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

        《敦煌廿咏其十二、安城祅咏》

        版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

        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征。

        苹藻采无乏,精灵若有凭。

        更看雩祭处,朝夕酒如渑。

“安城”是唐代在敦煌城东一里处专门建有安置粟特人等来自中亚民族人口的土城,城内建供祆教徒从事祭祀活动的祆庙。祆教又叫拜火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景祚”是洪福的意思。“休征”指结束征旅或征战。“苹藻”指两种水草,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这里泛指祭品。“雩祭”是古代求雨的祭祀。“酒如渑”意思是祭祀活动中用酒很多。作者描绘了当时祆教祠庙热闹的宗教活动。

        《敦煌廿咏其十三、墨池咏》

        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

        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

        舒笺行鸟迹,研墨染鱼缁。

        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

“篆素”指写篆书于素帛,即为书法的泛称。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张芝,出生在瓜州,少年时随父移家到敦煌,在敦煌城东北的“北府张家”临池学书,墨染成池,终于成为名动华夏的一代草圣。到了唐代,因年代久远,池已磨灭,张家故居亦不存。唐开元年间,敦煌县令赵智本根据史料记载,在敦煌县城东北、传说为“张芝墨池”的地方,掘得“一砚,长二尺,宽一尺五寸。”乃劝张芝十八代孙上柱国张仁会等,修葺墨池,盖庙宇立张芝像,这就成了唐代敦煌的胜景之一。

        《敦煌廿咏其二十、分流泉咏》

        地涌澄泉美,环城本自奇。

        一源分异派,两道入汤池。

        波上青蘋合,洲前翠柳垂。

        况逢佳景处,从此遂忘疲。

所谓“分流泉”大概是指敦煌的护城河,从西南角分成两道,环城而流。碧波上有青萍,堤岸上有垂柳,美景当前使人乐而忘返。

        《敦煌廿咏其十七、望京门咏》

        郭门望京处,楼上启重闉。

        水北通西域,桥东路入秦。

        黄沙吐双径,白草生三春。

        不见中华使,翩翩起虏尘。

“闉”指瓮城的城门。“水”指党河,从南向北流过敦煌故城东门,汇入北边的疏勒河。作者登上敦煌故城的东城门向东眺望,见东去的道路上黄沙掩盖了车辙,白草生满了路旁,这是因为吐蕃入侵河西走廊,使得丝绸之路中断,敦煌城见不到来自中原地区的使者,作者自己也无法返回长安。这一首诗给我们透露了一点诗作时间的信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攻占凉州,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攻占甘州和肃州,大历十一年(公元776)攻占瓜洲,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攻占沙州(敦煌)。因此可知此诗作于公元781年前的敦煌尚未沦陷时。

        公元781年吐蕃占领敦煌后,当地人遭受了近70年的奴役,直到公元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领导当地人奋起反抗,收复了沙州城,并一鼓作气在短时间内迅速收复瓜州、甘州、肃州等,然后派遣使者赴唐,将河西十一州地图付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宣宗册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驻节沙州。张议潮在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收复凉州,使得河西走廊在沦陷近百年后又重回唐朝的怀抱,只是这个时候的唐朝已经不复盛唐时期的辉煌,已日落西山,快要走到尽头了。当时的诗人薛逢,曾有一首诗记录了这段历史,即《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最后一句透出了些许悲凉,即塞外的战事不会因为这次胜利就终止的。的确如作者的预言,唐之后,敦煌这里先后又有回鹘、西夏、蒙古等统治者,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丝绸之路的凋敝,敦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跟着岑参去西域:沙州  西域  西域词条  敦煌  敦煌词条  沙州  沙州词条  岑参  岑参词条  跟着  跟着词条  
旅游

 北戴河:一片汪洋都不见

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秋在北戴河海滨观海时,填写的一首词《浪淘沙....(展开)

旅游

 旅游中的健身疗法 

   温泉疗法:温泉热温可使人体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循环,而水的机械浮力和静水压力作用可起到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的功能。因而温泉辽法对皮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