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兜底而不垫底,公办学校如何提升活力?

如何让私立学校倒逼公立学校改革,让公立学校既能为教育公平兜底,又不惨遭家长“用脚投票”致竞争力下降?

近日,《半月谈》发布的《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公立名校缘何不如民办名校有竞争力?》和《一位北京名校教师的思考: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两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兜底而不垫底,公立学校应该学会冷思考。

私立学校的繁荣发展,出现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在学校教育之外,追求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催生了课外特长班、辅导班、竞赛班等繁荣发展。快速崛起的私立学校,正好满足了享受更加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公立学校不能将教育不公的“罪责”全部推给市场,市场只是拉大了学校教育之外的差距。只要学校教育质量能够保证,这样的差距就不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私立学校对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教育资源并不匮乏的年代,教育公平更多体现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普及。公立学校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的初衷是促进教育公平,破解择校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各个区域、各种层次学生的分布,使学校的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消除了学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衍生出种种问题。城市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通过购房“择校”获取好的教育资源;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能被排挤出优质教育资源之外。农村的孩子只能被强制结构化地进入本地域教育质量相对差的农村学校就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通过强购买力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被剥夺,严重损害了就近入学的公平性。

素质教育在一些公立学校演变为不再强抓学生的成绩,放松学业要求。城市和有条件的家庭,只好到私立学校为孩子购买补习课程,在课外找补学校减少的东西。而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综合素质没提上来,学业成绩却飞速下降。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演变为“不抓学习,不抓成绩,只要上课即可”的懒散教学状态。城市孩子在课后努力找补,农村孩子课后打游戏,放学回家放羊、放牛。这样的教育改革政策,弱化了公立学校的教育功能,将更多的教育责任还给家庭,加剧了家庭经济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教育本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核心举措。如果教育政策无法维护教育公平,就会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阻力。当然,公立学校不能为了维护教育公平而回到“大锅饭”的教育供给状态。公办学校在教育公平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公办学校可以兜底,但绝不能垫底。可以兜底主要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能够支付得起的上学空间。绝不能垫底,强调的是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千万不能走上公办就代表质量差的道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兜底  兜底词条  公办  公办词条  垫底  垫底词条  活力  活力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