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正视家长“抢C位”背后的真问题

今年除夕夜,央视春晚小品《抢C位》引发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开心麻花以夸张地表演折射出当前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家长对教育理解的偏差,让人在啼笑皆非中陷入深思。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另类呼声。

“C位”指现在时尚杂志、晚会活动和多人合照中最核心的位置。众多家长认为最好的位置,即教室的中间前排位置,因为这里离老师最近,信息接收的时效性强,效果也最好。这无疑是对当前教育的最大误解,如果放在几十年前,我们都会表示认同,班额巨大,有些地方一个教学班有60多人,前排同学稍有动作和声音,都会影响后排的听课效果。如今,教育的诸多改变已经发生,而家长仍然存在这样的认识,这无疑是家长对教育理解的缺失。

十多年前,新课改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早已摆脱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形式,而是向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迈进,老师在教室里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早在2003年,日本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中,就提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再是接受知识,而是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在这里,老师能够看到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能够关注到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的目光关注之下,这是“润泽的教室”。当我们的教育改革走过几十年后,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时,教师、学生都已经发生了观念的转变,而家长却依然停留在原地,难怪教育部要将家长教育提到工作日程之上。

在近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家庭教育的重点是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学校和老师不能把家长变成“助教”。诚然,家长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否则无法与学校形成合力,无法准确理解教育的精髓,常常会抵消或者弱化学校的教育效果。

那么,《抢C位》这个小品是否只是反映出家长需要对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呢?我觉得不是,这是一种声音,通过家长的焦虑传达出对教育改革的另类呼声。

诚然,基础教育改革、几轮的新课改,随着新课标的修定,新高考方案的出台,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日日新”的变革中前行。可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因素导致这些改革难以落到实处。就以学生的座位来说,其实传统的单人单座式的师生“一对多”式的课桌摆放形式完全是可以变化的,小组合作形式,促成生生“一对一”的交流,小组汇报时“一对多”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对话,完全超越了传统教室对座位的限制和固化。与此同时,“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形式的出现,“雨课堂”等新兴技术的融入,使课堂教学出现百花齐放的全新局面,我们的教育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我们非常认同并且极力赞成,因为它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成为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是,由于这种变革的形式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在短时间内,较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效果较慢。于是,有些老师便以讲授代替学生的探究合作,以直接告诉结果或结论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一来,教育的改革大车很难推动,家长对教育的误解也再所难免。

同时,“抢C位”的心态,正体现出资源的不足。教育资源的紧缺,尤其是优质资源的不均衡,成为家长焦虑和争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去城市、上名校、找名师、进火箭班、抢好座位,通常成为众多家长的不二之选,谁不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呢?试想,如果一个乡村学校,也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既能满足学生的当前学习需要,还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满足新高考的需要,哪个家长会挤破头跑到大城市,牺牲自己的事业,买学区房,上好学校,上辅导班呢?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教育要延伸到可触及的更广的范围,包括家长和社会;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要思考如何让改革切实落地,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均衡。这也许是《抢C位》这个小品对教育发出的重要呼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正视  正视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教育评论西方文化

 警惕“洋节”低龄化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接受采访时说:“万圣节这个舶来的节日,如今大有‘本土化’的趋势。而今这种狂热居然‘低龄化’到幼儿园,这种风气该刹刹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