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缺少时间变量考量的职称评审,效果难如人意

新一轮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启动几年来,各省各地都在讨论、探索与尝试。日前,浙江省以30所中小学校为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试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解决教师职称积弊。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努力进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但从现状来看,与预期效果尚有距离。尤其是围绕职称评聘而出现的一些教师辞职、跳楼、砍人等比较极端的事件,让人不能不对当前的教师职称制度做更深入的思考。

毋庸置疑,各地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当前职称评审的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那么,为什么看似合理的改革政策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出现了更混乱的局面呢?笔者以为,原因在于没有抓住职称制度改革的关键。

当前的职称制度,基本框架是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核心是两条:一是设立了基本层级:从开始的中小教分离到合并,到现在增加了正高级别,即四级格局。同时规定了基本的晋升标准,尤其是工作年限的规定,比如,专科毕业后工作三年可以晋升中级,五年可以晋升高级。二是设立了基本比例,即以学校为单位分别规定初、中、高各级岗位的基本比例。为了满足教师晋升需求,近年来各地政府还采取了提高中高级职称比例、评聘分离等补救性措施。而问题正基于此。根据基本晋升的标准,职称制度实施之初,是有岗无人,教师只有攒够资历,才能届时晋升。当初还有大量的民办教师,基本上游离在职称评审制度之外。

随着这个制度的逐步实施,经过20多年,原本设定的各级岗位已经被填实。直观的体现就是早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教龄基本就是按照层级设定的基本年限,短则十年,长则十二三年就可以晋升中级职称。高级时间稍长,短则二十年以内,长则不超过三十年。而到如今,开始出现当前各种晋升难的问题了。因为留给教师晋升的岗位基本饱和,如果不能扩大比例或者整个队伍没有扩充,就只能等待原岗位上教师晋升、退休或者死亡,这已是当前教师晋级的常态。

教师队伍是一个流动性相对比较差的群体,人员不减少,岗位不增加,自然岗少人多,而背后真正的矛盾推手是时间。一些老师即使特别努力特别优秀,但在晋级的关键问题上,晚毕业几年,就极有可能甚至一定是带着初级工资干到退休。而这部分人现在大都承担者最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是时间不会因为他们职称低而在他们身上停止,他们只能等待稍年长几岁但高职称的同事退休而腾出的岗位,而那也已经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同样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十几年来教师职称制度左支右绌,备受诟病,怨声载道。有调查显示,一线老师赞成取消职称评审的超过90%。

当然,造成当前诸多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宏观上层级设计过少而级差过大,与工资待遇捆绑过紧,聘后管理缺失,不同级别的学校比例不同,具体制度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如过度强调论文或荣誉)等,还有操作层面上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或者量体裁衣“看人下菜碟儿”,细则常变,操作不规范等。但笔者以为,上述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好解决,有的只是枝节问题,有的甚至一纸文件就可大有改观,而缺乏时间变量考量的核心制度的顶层设计,才是制造今日教师职称之痛的根源。所有的探索和尝试如果不能在这两条枷锁中有所突破,前景都难以乐观。

有很多人提过建议,如借鉴公务员队伍的“十五年晋升高一级岗位”的思路来补充教师职称制度,从根本上说,也是以时间破比例的思路。笔者认为,改革、完善教师职称制度无非两条路径:要么改变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捆绑的现状,工资待遇多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要么增加岗位层级,加快晋升频率,降低晋升难度,缩小层级差距。相比而言,后者可能更具可操作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职称评审  职称评审词条  考量  考量词条  变量  变量词条  人意  人意词条  缺少  缺少词条  
教育评论春节习俗

 春节传统习俗不可丢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离回老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当春节临近,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愿望总是那么迫切,儿时关于过年的美好记忆,诸如放鞭炮、贴门神、写春联等习俗总是不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