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注人的成长才是学校课程的正途

近日,第八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成功召开。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表示:“我们的育人模式,从‘标准件’转变成了‘基础+个性’,教育哲学也跟着由‘全班当一个人教’变为‘每个人都当全班教’,教师的角色由‘园丁’转变成了‘土壤’。基础教育发展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折点上,整个时代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学校课程体系。”(12月19日澎湃新闻)

什么是课程?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时代。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首提“课程”一词。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出: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意思是传授的基础知识要精要,拿出尽量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学习。朱熹关于课程的这一论述,与新课改的课程观有惊人相似的一面。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其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看来,课程的着眼点就是放在个体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其独特价值就是应该尊重某一个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教育即生长(杜威语)。我认为,从人的成长的高度审视学校课程,应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这是近年来为广大教育者认同并付诸实践的课程观。这一隐喻的涵义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就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简单地说,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形象地说,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而,课程也叫做“路程”或者“学程”。

课程倡导树立课程意识,力行课程创生观,其实质也在于强化师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和生活为本的课程资源观念及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这一隐喻,其价值就在于形象诠释了课程决定着学校育人的质量和改革的成败,为深入推进课程建设提供了理念支撑。

第二,“课程是学校最直接的产品,是学生的消费品。”这是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课程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日趋认同的课程观。我们常说,农民的产品是粮食,工人的产品是工业品,学校的产品是人才。人才靠什么培养?课程。正如我们每天所吃的馒头,不能等同于农民地里打下的小麦;工厂所出产的工业品,不等同于工业原材料一样,学生正是消费着课程这一产品成长成才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习差异,决定了其消费的课程资源不同,因而,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课程结构。

从消费需求看,基于学生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可分为必修的基础课程和选修的个性课程;从消费形态看,基于课程的呈现状态不同,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消费对象构成看,基于课程性质不同,可分为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从消费过程看,基于课程预设与实施的落差,可分为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从消费主体看,基于课程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教师课程、学生课程……不一而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也同样指出,“如今的课程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在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惟其如此,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与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并行、动态生成课程与静态预设课程相统一的多元化课程结构才会成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育人的应有本色。

第三,“课程就是给学生发展的机会。”这一隐喻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之口。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实现主动健康地成长,让其先天俱有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学校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机会和环境,这就是课程。学校教育中,只有为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机会,让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展现和发展,他们才会姿态万千地茁壮成长。因而,课程改革的价值就在于如何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转化生本课程、如何将静态的预设课程转化为动态的生成课程,为学生主动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北大附小的生命发展课程,基础类除了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健康艺术外,还增加了社会交往和国际理解,5大类共102门课,打造出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搭建了学生个性成长的广阔平台,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阳光成长。“课程就是给学生机会”这一隐喻的价值就在于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破解了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问题。

一言以蔽之,关注人的成长才是学校课程的正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长才  长才词条  正途  正途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  关注  关注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