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教育失去希望了吗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教育悲观论就会“沉渣泛起”。从“误尽苍生是语文”,到“教育不比足球强”,从对某一科的愤怒,到对整个教育的失望,从对个别教师水平的不满,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怀疑,社会各色人等几乎都能说出教育的一堆问题。于是乎,这些年来,媒体上,口舌间,学生、教师、教育官员整体堕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全部沦陷。似乎不这样说,就见解平庸,不够深刻。

近期,一位学者两年前的发言被翻找出来,再次引爆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失望情绪。我不想把学者所谓“中国教育不比中国足球更有希望”的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在我看来,这是个纸靶子,不堪一击。我理解学者在某一场合发言时很可能带有的极端化情绪,我也不反对学者谈到的几个观点,诸如培养孩子的标准是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然而,由此就推出中国教育毫无希望,似乎也不合逻辑。起码,把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放在一起比谁更差,怎么说也不算态度诚恳。要知道,足球的评判标准明确而单一,而教育的评判标准相对更为复杂:在足球方面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出成绩,而教育呢?怎样的成绩,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

才能的培养与品德的培养并不矛盾。一个人既可以身体素质好,思想品德好,又可以才能卓越,况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也自然是教育教学的目标。然而,培养人毕竟不是制造商品,完全达标只能是理想。既然教育成果不能完全量化,那么,又怎么能以量化的眼光看待教育,并且得出“教育不比足球强”的结论呢?

当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有所偏颇时,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客观上难以避免的问题?打个比方说,练习单腿平衡体式时,需要强大的核心力量来维护,如果做不到,则问题不只在一条腿上,而是身体的核心力量不够。同样,教育要使各种目标达到平衡,也需要强大的核心力量支撑。这力量就不只是教育,而是社会这个机体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核心力量不够,所以教育在保持平衡的时候,总要出现摇摆,甚至偏离中心。想一想暴露在教育上的问题,有多少根源完全在学校的围墙里?而所谓的教育问题,又有多少是靠教育就能够完全解决的?

神舟五号发射时,飞控中心全是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天宫二号发射时,飞控中心简直像个大学实验室,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既然能够从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上看到教育的衰败,为什么不能从科技发展的成就上看到教育的兴盛?既然教育既有不足也有成果,为什么还要呼天抢地失望至极?

当我们谈论一个社会问题,包括教育问题时,大家需要平心而论,避免想法相近的人互相影响从而放大彼此的思想,产生群体极化。

当然,我尊重对教育持不同见解的人士,这些异见者可能成为吹哨人,时刻警醒我们。至于以偏激的观点来哗众取宠,或者为引人注目而论调怪异,则不在我所尊重之列。

当一些人在各种场合对教育“痛心疾首”时,教师们仍然专注于讲好每一节课,批改每一份作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也许会被人指责为应试教育的帮工,但他们希望的不过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他们不悲观,也并非盲目乐观,他们不屑争辩,也无甚高论,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教育怎么能缺少这样踏实肯干的人?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今天,在教育战线上,一直有踏实肯干的人,有努力创新的人,有坚持教育理想的人,有守护学生梦想的人。他们从来没有对教育失去信心和希望,因为这是他们站立的土地,他们相信这大地坚实,所以他们站得直,走得稳。

还是化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结尾吧:教育希望之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教育失去希望了吗  中国  中国词条  失去  失去词条  希望  希望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