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离生活太远的德育,难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近日,有作者在人民日报发文,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课堂上,六年级的孩子观看关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纪录片,当93岁的老母亲见到30多年未曾谋面的儿子时,对黄旭华的兄弟姐妹说:“三哥的事情,你们要见谅。”此时,老师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但学生们毫无反应,有孩子说,“这离我们太远了,虽然说不感动好像不太像话,可我还是想说真话”。

这节课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教师想通过观看纪录片向孩子传递“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尽忠”等道德观念。不过,孩子的话也代表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纪录片中的事情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自然就不能触动他们的情感。

德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靠的是让学生亲历亲为的道德实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却像作者所描述的一样有意无意地违背这一原则。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课本上的道德准则,考试的时候拿高分,德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一些学生即使能将道德信条背得滚瓜烂熟,仍然会干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正如文中所说,“有时候,即使孩子能把正确答案写在考卷上,老师心里也‘不托底’,因为不少孩子即便‘入了脑’,也未必‘入了心’”。

如何改变思想品德课费时多、效果差的现实?关键要改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少一些理念灌输,多一些正面评价,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中。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鉴传统的德育方法。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不讲深奥的大道理,不让学生记忆枯燥的道德概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不作量化评价,而是将教育内容渗透于教学和各种游学活动中。像《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教材,里面穿插了大量励志故事,学生读了这些故事,会对他们幼小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古代教学计划要求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可见,为学的每一阶段除了知识学习外,都涉及了如“辨志、乐群、亲师、取友”之类的德育目标,最终培养有思想、有独立见解的学生。

道德信条要真正内化到学生身上,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靠的是道德实践。空喊爱国毫无意义,关键是设计一系列“爱家庭、爱学校、爱社区、爱家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道德的具体含义,在内化于心上下功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太远  太远词条  生根  生根词条  德育  德育词条  发芽  发芽词条  难以  难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