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走马观花式支教该改改了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大学生支教是走马观花式甚至是旅游式的教育”时表示,现阶段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支持,大学生支教只是一个补充,政府目前主要是实施特岗教师计划。(7月12日中国新闻网)

为解决祖国西部地区教师极度匮乏的问题,2003年团中央发起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十多年来,大学生支教的积极成果有目共睹:一是解决了贫困地区缺少教师的问题;二是有利于义务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三是对大学生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激发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不过,毛主席说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在支教活动中,也有极少数同学掺杂了功利心理,使大学生支教“遇到了一些困惑,很多乡村地区其实不太欢迎他们”。其实,不只是大学生,在其他的支教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功利性行为。我曾做过一个专题调查,既接触了一些支教回籍的人,也查阅过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总体感觉有三。

其一,存在同情的帮扶思想。有一些支教者的观念是——我们到西部去,就是孩子们贫瘠内心和世界的拯救者,因而带有一种天然的居高临下的“施舍”感。他们并没有真的做好“奉献西部”、“奉献贫困”的心理准备,支教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达不到各方预设或期望的高度。

其二,支教演变成异域风情体验游。有些人出生于沿海城市,没见过无垠的大沙漠,更没有体验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于是积极报名去玩个一年半载。到达目的地后,教学只是副业,旅游采风才是第一位的。还有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支教者目的更明确——陪伴心仪的另一半。

其三,支教蜕化成谋取名利的跳板。真正的支教是非常辛苦的,于是,各地为支教颁布了许多利好政策,如“学生支教期间,可通过寒暑假回学校读教育硕士研究生,支教期间便可拿到硕士文凭”、“到乡村或西部支教两年,同等条件下可以破格晋升职称”。政策的倾斜扰动了一些不安分的心,他们来到西部几乎就是熬时间。

尽管掺杂功利心理去支教的人只是极少数,但他们对支教活动整体形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于支教活动,是否不能只有正向激励,同时也需要列出责任清单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走马观花式支教该改改了  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词条  支教  支教词条  改改  改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