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起“外号”这个事,就由学生任性好了

最近,在博客上看了朋友们谈学生起“外号”的一组文章。大多谈到了学生间互起外号的危害、预防和应对措施,受益匪浅。

这几天,我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历,反反复复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让学生间的“外号”任性点又有什么大碍呢?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和调节,智慧的班主任完全可以将这类事情转化成教育的力量,变成正能量。

学生之间互相起外号,是常见的事,我们稍微注意点就会发现,不少老师也得到了学生的“赐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学生的口舌也是如此,“堵”不如“疏”,堵是堵不住的,他们可以照样腹诽下去,疏导好了则可能别有一番天地。

学生间的外号,细细想来,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表扬该生优点的,如“新华字典”、“标准答案”(这两位学生,后来分别进了北大、清华),都是夸奖学生聪慧、渊博和解题精确。因为是褒义的,当年老师们也不自觉地喊这两位学生外号。第二类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而起的外号,算是中性的感情色彩。有位学生个子高,喜好篮球,擅长断球,胳臂和手掌显得特别长,于是就有了“大长手”的外号——估计是学生们模仿了韩剧“大长今”这名字,在他的带领下,每逢篮球赛事,我们班一定是冠军,同事很是羡慕。第三类外号则是根据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起的,带有讽刺意味,有些贬的意思。但也不好一概而论,要分具体情形,有的虽是讽刺,但也有教育意义。有个女生比男生还活泼好动,没有一点女生的文静,但品行很好又热情、正义,连调皮的男生都怕她几分,用今天流行词来说就是“女汉子”吧,于是得了个外号“男生克星”。她自己蛮不在乎,乐呵呵地接受了。

第一、二类不再多说,教师基本不必操心,由着孩子们任性好了。第三类比较复杂,我的意见是要根据具体情形去妥善处理。像上面举的“男生克星”这个例子,虽有讽刺,但还不至于伤害,只要该生不在乎,班主任大可不问。有的外号讽刺挖苦那些毛病不断、积习难改的同学,有警示和教训的作用,比如“迟到王”、“大鼻涕”之类,既然你有这个缺点还一直改不掉,别人没什么恶意,说你一下也是个提醒,一般不会造成伤害。最需要班主任费心的是那类针对学生先天不足、残疾、家庭等情况起的外号,尤其是带有侮辱性和诽谤性的外号,这得警惕并及时纠正。

如何纠正,还是前面提到的“疏导”的办法。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对这类歧视、侮辱性的外号的危害和后果,往往认识不足,只是为了开心、好玩。但“被外号”的学生未必接受得了,可能造成伤害。一旦外号流行,往往是整个班里都知道,你处理一两个学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又不能把全班的学生都处理了。最好是通过民主的专项主题班会来解决。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的应对方法,他专门召开了“共同取外号”的主题班会,要求大家根据学生的优点和特点给每位同学商量一个好听又高雅的外号,取代旧的外号,并适时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巧妙地化解了原先带有歧视、侮辱意味的外号导致的各种矛盾。你看,这个班主任多智慧!把痛苦化成了欢乐,把矛盾化作和谐,把纠正错误变作教育力量,把负面效应变成了正能量。其根本之道,就是科学地“疏导”。

总之,学生间任性起外号也无妨,教师不必过于恐慌。当然,任性不是无底线,放手不是不警惕。最忌讳的是遇到此现象不加辨别,一棍子打死。其实,我们也打不死这样的风气,打坏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形象,最管用的办法是合理“疏导”,巧妙化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外号  外号词条  任性  任性词条  这个  这个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