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最具创新发展空间的是职业教育

今年两会已临近尾声,有一个词在两会上出现频度很高,即“创新驱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

作为来自教育战线的人大代表,我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谈到“创新驱动”,最先联想到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为决定“创新驱动”的关键还是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今天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使命。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到创业洪流之中的生力军,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每个阶段的教育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承担的培养任务各有所长又互为基础。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和爱好。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深层次人生规划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品质,因为自主能力强、文理交融、学有所长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具备创新的潜质。高等教育不仅要有鲜明的学科和专业培养倾向,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与选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样重要。

其实,我认为最具创新发展空间的是职业教育。我国当前有近2500所高校,其中高职院校约有1300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保持中职与普高学生比例相当,高职和普通高校学生比例相当,探索中高职和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加大在职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等,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为职业教育迎来创新发展的春天增添砝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被列入2015年重点工作,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谈到“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整体设计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教育部等制定四个配套文件,对关键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启动上海、浙江高考试点。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对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深远影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从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入手,花大力气,啃硬骨头,打破惯性思维,破解创新人才培养的难题。无论是为高等院校培养优秀学生,还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都肩负特殊的使命,我们对改革充满期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阶段重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核心是学生要有选择权。自主选择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人发展需求选择考试的类别,选择学习科目和考试时间,选择成绩的递送,这不仅是对学生自主权的充分尊重,更是让学生获得创新与特色发展自由的体现。一个极具包容度的学校文化,一个丰富多样而有层次的课程规划,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校园秩序,一个面临竞争和选择的从教氛围,可能都预示着学校将发生深刻变革。我觉得,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的种子,才有可能成为民族复兴的沃土,也是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梦想所在。

(2015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标题为“教育要当好‘创新驱动’的轮子”,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最具创新发展空间的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空间  空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