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虚假就业,“治”不容缓

前段时间,待业的应届毕业生荔枝和辅导员一起“山寨”了一份三方协议。毕业生签署三方协议,意味着找到了工作,学校再根据三方协议的签订情况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该就业率与学科专业“是否继续存在”息息相关。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就业造假手段可谓多矣:有的辅导员大打感情牌,告诉学生“作为校友,你应该回报学校”;有的辅导员“善解人意”,主动备好“就业协议”,学生只要签上字,记清楚就业单位、岗位名字就可以了;有的辅导员面对“顽固分子”,干脆联系论文指导老师一起来“关心”,将就业与毕业变相捆绑。在校外,还有商家看准机会,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学校需要就业率好看。

这类做法危害甚大。于就业困难的学生而言,会让他们失去该有的就业帮助;于造假学校而言,有悖教人诚信、真诚关爱的工作要求;于实实在在抓教学、抓就业的学校而言,这是一种不公平,甚至会形成不良暗示,导致就业造假“星火燎原”;于国家而言,会影响分析判断,在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上偏离现实。

虚假就业,“治”不容缓。早在去年,教育部就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四不准”纪律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近段时间,教育部持续推出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高校务必要摆正心态,狠抓专业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狠抓岗位开拓,给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遇。同时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贴心帮助,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认清现实、调整预期,到“基本满意”“勉强可以”的岗位上淘经验、筑基础,“先就业、后择业”。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严峻,了解“真实就业率”仅靠提要求远远不够。教育部门须坚持“多一条腿走路”,挤水分、看真相,防造假、防注水;坚持违规违纪“零容忍”,对存在就业造假的学校严查重处,形成强力的震慑警醒作用,让高校就业率逐步回归真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虚假就业,“治”不容缓  不容  不容词条  虚假  虚假词条  就业  就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