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消除学校的安全焦虑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学生在本该休息的课间十分钟被“圈养”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课间十分钟逐渐“消失”,并非所有中小学都存在,也不是学校管理懒政行为,而是学校安全管理与家长安全追责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舆情恐惧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加上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火爆,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舆情更加“恐惧”,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就会对学校或教师严厉追责。久而久之,学校部分教师便产生了“佛系”心理,自顾安稳工作,不想“惹祸上身”。

然而,学校不是世外桃源,课间活动引发的学生“磕碰”问题不可避免,虽然有校方责任险,但在处理过程中,不少学校都遇到过类似事件引发家校矛盾的情况,孩子遭罪,家长抱怨,学校憋屈。

课间10分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课间,学生们生龙活虎地踢毽子、跳绳、打篮球……一派朝气蓬勃,这才是学校该有的样子。那么,如何才能将课间还给学生呢?

第一,提升学校建设的安全标准。学校规划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好动”“喜闹”的特点,排除设施设备安全隐患。

第二,全面提升校园安全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普法宣传工作,让《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规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明确学生在校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管理与处罚边界。

第三,规范学校管理,确保课间安排有规可循。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须就课间十分钟制定规则,彻底改变“课间圈养”现象。

第四,建立健全安全救助体系。安全问题一直存在,追责只是强化管理的一个方面。为消除学校的安全压力,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护、保险、社会赔偿等保障措施,降低学校可能承担的安全风险,保证受伤害的学生和家庭尽快获得救助。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有法治思维,还需要家长给予学校足够的支持。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还孩子正常的课间环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圈养  圈养词条  课间  课间词条  焦虑  焦虑词条  消除  消除词条  现象  现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