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隋炀帝迁都洛阳,竟是因为汉长安城排水问题?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他却无法忍受破落的汉长安城。

首先,汉长安城建造时采用深井排污水,结果几百年后排水不畅,污水逐渐渗透到土中,导致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城里还经常散发着臭味。

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

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大兴城的规划仿照汉魏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汉魏洛阳城很相似。大兴城后来经过扩建,成为唐朝的长安城。

隋朝统一天下,伴随“开皇之治”国家富足了,人口增加,但是关中的供养能力却有限。

当时的都城近百万人丁,粮食不能完全由八百里秦川供应。

受地理环境制约,全国的物资沿黄河到了洛阳附近,再往上游就很难漕运。

开皇四年和十四年关中荒欠,隋文帝两次带领官民逃荒到东都洛阳解决吃饭问题。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唐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

杨广即位当年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

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园。

隋炀帝迁都洛阳主要有以下原因:

1、加强帝国南北联系,增进帝国对于南北的控制

而京师长安则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2、削弱北方世家的影响,制约世家的发展及影响。

3、南粮北运,不再像隋文帝时期那样出现粮荒。

迁都同时,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通过大运河,北边涿郡(北京),南边杭州的物资都可以运到洛阳洛阳附近一口气修建了很多大粮仓,再也不担心吃饭问题了。

隋炀帝洛阳带来了两样东西:

第一是牡丹,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矫等名贵品种。”这是说隋炀帝洛阳引进多个品种的牡丹,全部进入西苑。

隋炀帝洛阳带来了两样东西:

第一是牡丹,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矫等名贵品种。”这是说隋炀帝洛阳引进多个品种的牡丹,全部进入西苑。

第二是给伊阙起了个气派的名字——龙门。伊河冲出伊川后,两岸远望如门阙,故称“伊阙”。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欲迁都洛阳以控东方,他从长安来洛阳考察地形,登邙山南望伊阙,喜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隋炀帝金口一开,“伊阙”从此更名为“龙门”。

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正式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中国古代延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

隋炀帝的功劳在历史上是可见的,他功绩显赫却饱受争议,世人都称他是暴君,这是为什么呢?杨广修建洛阳,开凿运河征用了大批劳动力。东都洛阳只一年就修好,必是征用大批劳动力,日夜赶工。开凿南北运河更是死伤无数,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再加上杨广暴戾,动辄杀掠,后期导致民怨四起,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隋炀帝  隋炀帝词条  长安城  长安城词条  洛阳  洛阳词条  迁都  迁都词条  排水  排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