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吃信节

  每年夏秋之交台江县交包察的苗族要过“吃信”节……据说,它是由吃新节演变而来的。

  相传,古老古代台江一带的苗族由于血缘太近,不便道婚,就与椿江利岛、排待一带的苗家开亲。当姑娘们出嫁,父母兄弟依依不舍,要求每年吃新节时,一定要回来团聚,同享家乡的节日欢乐。按照习俗,每年古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和古历七月中旬的卯日过吃新节。但直到第二个吃新节的时候,出嫁的姑娘们也没赶到和父母兄弟们团聚,直到“信”日(“戊”)的那天,她们才赶到。各家父母兄弟觉得很抱歉,就在姑娘们赶到的“信”日这天,重新吹芦笙打鼓,唱歌跳舞,放牛打架,让回门的姑娘们尽情欢乐,并议定,以后交包寨的吃新节改在“信”日,叫“吃信”节。同时把原来的3天节日改为4天,一直沿袭下来。

  交包寨“吃信”节特别热闹,常有椿江、雷山、剑河等县的苗、汉、侗、布依、壮等各族同胞来参加,翁雅河畔、百嘎雅山脚,人山人海,一片欢乐,跳芦笙,看斗牛,玩斗雀。青年男女对歌谈情,充满节日的气氛。

  台江交包寨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戍日”,苗语称“号新”,即“过信节”。因这一节日来源于欢迎出嫁姑娘回门过节,苗语又称为“仰多”,即“姑妈节”。

  这个节日有个美丽而富有人情味的传说。从前,交包寨也和各寨子一样,每年农历六月头卯日过“吃新节”。因交包寨这一带的苗族氏族,由于人口稀少,血缘太近,不便通婚,就到现今榕江县的黎岛一、排对一带与另一个苗族的氏族开亲。每当姑娘们出嫁,父母哥弟们总是依依不舍地嘱咐:每年“吃新节”到来时,希望她们一定要回来团聚,唱歌跳舞,同享家乡节日的欢乐。按照当地苗族的习俗,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过“卯节”,农历七月中旬的卯日为过第二次“吃新节”(过第二次节日的村寨谷子已熟登,有的称为“敬新谷节”,苗语称“拔莫给喜”即bal mol gad hvib )。

  有一年过第二个“吃新节”的时候,。出嫁到黎岛、排对的姑娘们由于路途遥远,一时赶不到和父母兄弟团聚过节,直到“戍”日她们才赶到交包寨。但节日已过了七天时间,姑娘们很难过,各家父母兄弟和整个寨上的人觉得很抱歉,就在姑娘们赶到“戍”日的这天,重新过一次节,重新吹笙跳舞,放牛打架,让远道回门的姑娘们尽情地欢乐。为了使出嫁的姑娘们以后不再失望,交包寨把在六月头卯过的“吃新节”,改在“戍”日来过,并把节日名称改为“号新”即“吃信节”,沿续至今。

  “吃信节”活动,各家各户摆上米酒和丰盛的饭菜祭祖,预祝丰收。并要置办酒席,邀约亲朋好友,前来欢聚共度佳节。景况最为热烈的是“吃信节”这天,来自榕江、雷山、剑河等县的苗、汉、侗、布依、壮等民族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身着节日盛装,一群群、一队队云集于翁项河畔、百戛雅山脚,人山人海,熙来壤往,摩肩接踵,欢呼雀跃,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有跳芦笙的,有看斗牛的,有举行球赛的,也有玩斗鸟雀的。青年男女则聚集在树林溪边,纵情对歌倾吐爱慕之情,使节日欢乐气氛更加浓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吃信节  吃信节词条  
茶文化少数民族节日

 诺如孜节

 诺如孜节也称“撒拉哈特曼节”,“诺如孜”意为新年。柯尔克孜人将白羊星升起的时候定为一年的开始,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民欢度此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展开)

茶文化茶的功效与作用

 黑茶功效介绍

黑茶功效1,补充膳食营养;黑茶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对主食牛、羊肉和奶酪,饮食中缺少 蔬菜和水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