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邯郸清明节

  清明节在邯郸人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邯郸人慎终追远、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前后,人们都沉浸在一种对先辈和祖先的思念中,洁衣素食,焚香烧纸,怀念先辈的在天之灵。就是远离故土的儿女,也要在这一天寻觅一条宽阔的大路,在路旁燃起纸钱,把自己的思念借着大路送给远在故土的先人们。更有甚者,就是远在异邦他乡的儿女,也要在这一天越洋跨海、乘船驾车回到先人的墓旁,给自己的先人们添一?新土,寄托自己的哀思。这是邯郸人在清明节祭祖的主要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形式及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

  在我国的一些文字记载中,对清明节的记述可谓不乏于史。无论是对于清明节的起源,还是对清明节的习俗,都有着较多的描述。《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本意来讲,清明节属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时令。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共15天。这时,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天气渐暖,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众所周知,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2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不难看出,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在邯郸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万物已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一年春播的好时机,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在邯郸,还有言云:“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人们多在花卉间忙碌,放蜂授粉或人工点蕊,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在魏县,这时正是梨花节。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时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在邯郸,清明节和寒食节往往合二为一,由此也流传着许多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还有史料记载,踏青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也有人说,清明节的起源,相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在民间传说最多、也最广泛的应该是介子推之说,并和寒食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晋国贤臣。有史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绵山的故事。

  介子推的出身见诸文献记载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介子推为主要随行贤士之一。谁知,这一流亡竟然延续了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个中苦难自不必说。

  重耳出亡时,先遭父亲献公追杀,后遭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记载,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于是向田夫乞讨,田夫虽然没有给他带来可腹之食,但田夫却用一把黄土告诉了他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他受益终身。

  话说有一天,重耳由于饥饿晕过去了,急需补救。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让重耳果腹。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声泪俱下,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不负介子推。

  有幸的是,19年后,重耳终于由一个逃亡者变成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自己的忠君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也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只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不愿与之为伍,进而背上老母亲隐居绵山,成为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豁然大惊,赶紧派人召见介子推,这时,他才知道介子推已隐入绵山。

  于是,晋文公便亲自带领众人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路可寻。晋文公求贤心切,听下属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期冀介子推从山中走出。心想,就是介子推不怕死,可他也不会让自己的老母亲被烧死呀,一定会出来的。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母子踪影皆无。后来有人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呼天唤地,悲痛万分。随后,命人厚葬介子推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以示纪念。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每逢此日,人们都不再使用烟火,以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叫“之推燕”。由此世代相袭,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

  按照我国农历的习惯,春分后15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因此,扫墓祭祖、郊游、踏青就成为清明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在邯郸,除了“三冥节”外,人们还在春节前后进行祭祖活动,例如东部的一些县份在正月初三上坟祭祖等。

祭祖

  在邯郸的城乡,每当清明节来临,祭祖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但城乡祭祖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城里边的人以扫墓祭祖为主,而乡里的人则以添土祭祖为主。城里的人祭祖时基本上是捧一束鲜花,行三个鞠躬礼,然后默默离去;乡里人的祭祀则显得格外隆重。

  是时,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其他祭品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行三跪九叩之礼,同时还要给坟墓添加新土。据说,这是给先人修屋,清明以后雨水多了,免得先人的房屋漏水。其情凄凄,其意绵绵,令人荡气回肠。

  清明祭祖,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插柳

  清明前后,邯郸有的城乡还盛行插柳。届时,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或住所旁插柳条,少年儿童则带柳圈,有的少年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十分动听,以纪念介子推。

  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

  “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邯郸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游

  也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于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尽享大自然带来的快乐。这种活动在邯郸极为普遍。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还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至于踢蹴鞠、打马球、荡秋千、射柳、斗鸡等内容,在邯郸人的生活习俗里也有出现,但较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邯郸清明节  邯郸  邯郸词条  清明节  清明节词条  邯郸清明节词条  
茶文化中国传统节日

 牡丹花会

 牡丹花会是河南省洛阳市的民间节日,每年谷雨前后举行,花谢时结束。洛阳栽培牡丹,始于隋,盛于唐,尤昌于宋。每至花期,人们举行各种花会、花市、花舞。不论富贵贫贱,...(展开)

茶文化白茶

 白茶的泡法的正确方法

 基于采摘标准的福鼎白茶可分为银针白茶,白牡丹茶,贡眉白茶,寿眉白茶等,需要不同的泡法。如果你不想记住每种白茶的泡法,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掌握一些关于如何泡福鼎...(展开)

茶文化绿茶

 浙江绿茶几月上市

 茶叶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所以绿茶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会上市。不过对绿茶来说春天上市的茶叶是品质最好的。  浙江绿茶几月上市  浙江绿茶主要有:  绿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