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重九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双九即大重九。《易经》有“以阳爻为九”的说法,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九九重阳节,九九与中国话中“久久”同音,有祈求长久平安之意,因此,重阳节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连紫禁城房屋的间数也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以取长长久久之意。把重阳列为节日,大约起始于东汉时期。

  东汉时,有个汝南人名叫桓景,曾拜一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赶快回去,让你的家人各做绛囊,装上茱萸,系在胳膊上,然后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这次灾祸才能够消除。”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依照师傅的指示,率领全家,臂挂香囊,登高饮菊花酒去了。等到傍晚回家,鸡犬猪狗全都死了。从此以后,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远眺以辟邪消灾的风俗相沿成习,在民间流传起来。

  事实上,登高之俗源于古代娱乐活动。西汉时,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座小高台,每年九月九日,人们即登上高台游玩观景,“登高”由此而来。到三国两晋时期,人们把登高的范围扩大至登山。《晋书》中就有东晋大将桓温于重阳节带着他的参军盂嘉和其他幕僚登上龙山、大摆宴会的记载。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或“艾子。,可以人药,有驱蚊杀虫的功能。不过,在汉代时,人们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带里佩戴,晋朝以后则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如唐朝诗人王维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自古就有传统的饮食:饮菊花酒、吃花糕。菊花是传统中药,古人认为饮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所以菊花又称为“延寿客”,茱萸则称为“辟邪翁”。重阳节,不仅要饮菊花酒,贵家士庶之人都有赏菊的习俗,饮菊花酒与赏菊同为重阳之俗。此外,古人还有重阳节花糕的习俗。吃花糕习俗汉代就有,称为“蓬饵”,就是用蓬草叶子和黏黍米制作的花糕。到唐宋时,此风更盛,武则天就曾命众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赏赐众臣。重阳节这天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所以重阳节又称为-女儿节”。九月九日天明时,老百姓把做好的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成年儿女的额头上,并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大概就是古人重阳吃糕的原意了。

  【评析】  汉末曹丕(九曰与钟嚼书)中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里所说的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或许才是重阳节的原意之所在,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一,即对待互补的辩证结构。所谓。对待互补。,是指整体要素之间的一种对立性关系,或作为整体的事物内部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指所有的要素之间或对立面之间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关系和趋势——统一性的关系或趋势。九月九日,日月并应,即阴阳对立而互渗,又在互渗中达到转化与统一,因此,人们认为这一天会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达到长久的目的。由此可以发现,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和吃花糕的习俗其内在意义都趋向于长久性,亦即统一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重九节  重九  重九词条  大重九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