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秘法 | 关于愤怒

作者: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译者: 任海龙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许多身体问题或是心理障碍,皆因对自身的恐惧而起!

我们担心深埋在内心某处的愤怒会在某一时刻使自己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很多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识人无数、处变不惊,却仍会惊讶于自己其实还是如此易怒!在办公室、工厂、医院或家里,每当自尊心受挫或是受到伤害的时候,内心潜藏的愤怒就可能一触即发。不论小心掩藏是出于何种原因,人们今天更希望听到的是,这种愤怒的力量是可以被引导,并转移到更富创造性的渠道中去的。

那么愤怒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会有类似饥饿等各种生理需求,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满足我们,我们就会大声哭喊,而当这样做都不能引起关注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愤怒。这种不安和挫折会让我们在发脾气的过程中产生敌意,可大人又会因为我们的坏脾气或无理取闹的行为而惩罚我们。这些惩罚又让我们内心产生了新的恐惧恐惧便在“挫折、愤怒、惩罚、恐惧”这一循环往复的模式推动下完成了,并联合愤怒相互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进入成人期,迫于适应生存的各种境况,要想满足一己之需,往往须得到通过攻击他人或是侵犯更多人的利益才能够得到。这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要把自己的愤怒狠狠压制,蜷缩在恐惧的面具之后。

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成年人身上多带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好在基本上都可自行拿捏分寸)。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运动、竞赛、极限挑战,或参加社团活动等来消耗及排除自己的愤怒情绪、进攻性和破坏性。除此之外,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像当初我们小时候那样被父母教育、处罚了。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情绪,更有信心的表达对胜利、对追求的渴望。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压制自己内心的愤怒,阻止天性使然的诉求。

有的时候,我们光凭借想象就可以宣泄怒火。如英国作家马克斯·毕尔邦(Max Beerbohm)爵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常常想象在给自己的深恶痛绝的人写信,有的时候想着想着,就真的开始行动了。其实在炮制的过程中,他的怒火也就渐渐熄灭了。

心智成熟的人,应该把自己的心灵看成一个民主而自由的国度。在那里,不管什么稀奇古怪的情感和想法都应该享有存在的自由,可以自如地表达出来。想想看看,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各党派形形色色的政治活动都享有适当的自由,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信心让内心深处的各种想法和欲望拥有同样的自由呢?即便有一些所谓“危险”的情绪或思想,也很难在正直、有创造力的思想或欲望这些占主导地位的“多数票”中胜出。也就是说,即便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了我们,也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相反,我更倾向于行为上的自我控制,正式基于精神上的自我表达。

有时候我们会把愤怒袒露给好友、兄弟或者教父,但在某些时候,就需要心理师的专业疏导了。有个现象听起来很诡异:我们所倾诉的对象,有可能临时成为我们愤怒情绪的进攻目标。

在现代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人经常会把厌恶、敌意或恐惧情绪发泄在身边的亲友身上。童年时期在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中,其实早已经历过这种情绪转移,只是过去那么多年,这种情绪早就被深藏在心底,被暂时遗忘罢了。当人们向其他人发泄时,无疑是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了。这种转移过程可能是令人不快的,但它有助于我们宣泄和缓解自己的情绪。穷年累月后我们慢慢懂得,自己并不是真的讨厌亲戚朋友或者其他什么人,他们只不过是我们发泄情绪的临时靶子,而我们的厌恶、敌视等情绪所反映的只是限于某个成长阶段没能及时得到释放的残留物罢了。那些曾帮助我们释放不良情绪的极具耐心且冷静“分享”的朋友或治疗师们,反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尽管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医生,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是根治了某些不好的心理问题。

某个希望寄托的来源实际上只是我们在相应心境下的短暂念想,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颇为艰难的一课。就像我们身体极度疲倦的时候,哪怕动弹一下都会觉得很难受,恐怕连老鼠堆起来的小土堆,都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人之为人,难免会有抑郁情绪,这在正常不过了。知道吗,当我们走进黑暗的隧道时,不要忘了它不仅有入口,同样的,还会有一个出口,不管隧道如何曲折,我们都能再次回到光明。人是坚强的生物,能够扛得住人生经历中的百般磨难,虽然偶尔也会放声大哭,但绝不至于崩溃。同样的道理,某一天或是某个月的悲伤、痛苦,并不代表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这暂时的状态当成人生的全部。就像那条黑暗的隧道一样,在短暂黑暗的两边都有无限的光明。

恐惧出现的时候,人们其实都非常愿意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但是有许多人却选择拒绝别人的好心,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向他人承认自己的弱点是非常丢人的;还有的人牢牢抓住自己的恐惧不敢放手。这容易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恐惧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由于长时间的相处,恐惧也就附带了其额外的价值,只是我们反而害怕失去它。借助恐惧感的存在,我们可以抵挡或拒绝面对现实的痛苦。

例如,有位女士就在无意识中成为这种心理的受害者。她病了大半辈子,但总是拒绝彻底痊愈的机会。这源于她小时候通过生病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和关怀的“成功”经验,即以生病的方式来维系其它人际关系。在吃到甜头后,她就不自觉地去沿用这一方式,用自己的可怜相来吸引丈夫、孩子、亲戚和朋友的注意。自此,疾病就成了她的一个盾牌,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将通往现实的道路一并阻隔在外了。

虽然说恐惧可以保护我们免受现实的痛苦,使我们逃避一些成长烦恼。但多说人都不会满足于沉溺其中、受其控制,而是希望作为个成熟的人,将自己的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正是这种想法督促着我们要变得更加优秀,更加自由,从恐惧的背后走出来堂堂正正的面对现实。

内容来自《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版权说明:原文的版权都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林紫心理堂(LINZI-199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秘法 关于愤怒  愤怒  愤怒词条  关于  关于词条  秘法 关于愤怒词条  
综合

 让你的孩子学会健康的“愤怒”

愤怒总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不管是看到别人发火还是自己感觉气愤都会不舒服。而看到自己孩子生气则更加令我们难以忍受。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父母通常要求孩子“别哭...(展开)

综合

 爱因斯坦的智商测试题

据说是爱因斯坦出来的智商测试题!是不是真的我们先别考虑,但却让很多人头痛而没有答案。你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题目如下:1、在一条街上,有5座房子,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