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追忆:方志敏和红十军团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4年末,在中央红军在进行长征的同时,还有一支红军部队也在进行着艰苦的转战,其结局可歌可泣,所留下的故事也编入了几代中国小学生的标准课文。

  在中央红军长征的前夕,以李德、博古、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进行了周密地策划。为了做到声东击西,使红军主力能安全转移,“三人团”决定派出一支部队率先东征,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当时中央红军共辖有7个军团10万部队。其中红1、红3、红5、红9军团是主力部队,战斗力强,不宜分散;红8军团为新组建,战斗力较差;而湘赣苏区的红6军团又担负了先行西征探路的任务。这样,东征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红7军团。为了师出有名,这支部队对外则称为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红7军团前身是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的红10军,后奉调到中央苏区组成红7军团。辖三个师,原七军团部队编为十九师,原红十军部队编为二十、二十一师。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军团长是寻淮洲、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政治部主任是刘英,中央代表是曾洪易。其中军团长寻淮洲年仅22岁,少年才俊,17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作战勇猛,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政委乐少华曾在苏联留学;参谋长粟裕则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战士。

  红7军团当时正在福建筹备粮款,接到命令后立即返回苏区。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补充之后,1934年7月6日,红7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东征。全军团共编有3个师,6000余人,共有长短枪1200余支,轻重机枪数十挺,迫击炮6门。因为枪支缺乏,很多战士使用的仍然是梭镖、大刀。这支部队还随行携带了160万份要在沿途散发的宣传品,足足捆成了500多副担子,费去了挑运人员2000多人,使战斗人员只剩4000余人。对于一支要在敌军重围中奔袭远征的部队来说,这样一个阵容实在已经预示了前途的多难。

  面对红7军团的行动,国民党军一时不明动静,因此沿路阻挡的只有小股地方部队,被一冲即破。在红9军团的配合下,7月底红7军团向东渡过闽江,占领了闽北重镇水口城,然后直取福州。此时国民党军已经判明了红7军团的兵力,立即四面围攻上来。红7军团一路疾行70余里,击溃了一些地方民团的抵抗,于8月7日冲至福州城下。福州驻有国民党军87师2个团加海军陆战队一部,另有部分空军,守备较强。红军猛攻一夜,只占领了城外的部分阵地。天明后国民党军飞机来轰炸,红军没有防空武器,遭到了一些伤亡。寻淮洲很着急,摧动部队连续发动攻击。因红军兵力不占优势,武器装备更差,双方一时打成胶着相持不下。此时国军49师已海运登陆增援而来,攻守发生易势。寻淮洲当机立断,指挥红7军团撤围北去。沿途又连续与遭遇之敌发生激战,伤亡达千人以上。因长期的艰苦转战,7军团部队相当疲惫,士气转趋低落,伤员增多,很多人抛掉武器担子当了逃兵。更糟糕的是,军团指挥层内部也很不团结。军团长寻淮洲年轻气盛,用兵机断专权,而政委乐少华坚持执行中央命令不打折扣,对寻淮洲很看不上。两人经常争吵,弄得指挥上也犹豫不决。粟裕和刘英急在心上,却帮不了多少忙。

  尽管如此,红7军团仍一路猛进,直入闽东,攻下罗源县城,俘敌1000余人并缴枪数百支。红7军团将这些枪支交给闽东地方党组织,并安置了数百名伤员,然后进入闽北。后来闽东党组织利用这些伤员和枪支组建成了闽东红军独立师,成为新四军的部分血脉。红7军团连经穆阳、庆元、竹口等战,歼灭了部分敌军保安部队,在闽北站住了脚。寻淮洲本想要部队休整一段时间,但中革军委来电,要求7军团继续北上,而且速度不能太快,每天限定二、三十里。中央的意思就是要利用7军团来粘住国民党军,以减轻中央红军的突围压力。这样一个战略行动方针,明显使红7军团摆脱不掉敌军的围追堵截,一直处于被动之中。在军团作战会议上,以寻淮洲、粟裕为一方,主张机断独行,轻装前进甩掉敌人;以乐少华、刘英为一方,认为要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不得擅作主张。双方争论得很激烈,最终决定服从中革军委的命令。

  就这样,红7军团一路艰苦转战,击破拦路敌军顽强突进。好在国民党军主力都在围剿中央红军,沿路并无重兵,总算是有惊无险。历经近4个月的转战,红7军团终于进入了方志敏等人建立的闽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十军  红十军词条  方志敏  方志敏词条  可歌可泣  可歌可泣词条  追忆  追忆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导闻

 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今开放500余...

   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外景。新馆建设吸收了陕北民居的建筑元素。    硅胶蜡像、背景画及现代科技手段共同组成了一幅《支前》盛况。王卫平/摄  核心提示:8月2...(展开)

导闻

 张贵卿赠给妻子的“就义诗”

游方和尚去又来,带病身子土半埋。闲散心情闲散乐,何须再上法雨台。此来分明不再来,半杯黄土将身埋。轻生重死何足道,一粒石子筑基台。“就义诗”作者:张贵卿张贵卿(1...(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