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益微青年说】乡村校长——石鹏演讲全文

石鹏程: 甘肃定西人,1979年生,2001年毕业于甘肃省临洮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工作于乡村学校,现任锦钊小学校长。曾多次被镇、区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校长,2015年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TCL全国烛光奖——引领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隔半年我们从北京挪到保定见面,在这里特别感谢“益微青年”(EV)能给我们几个乡村校长一个出来呼吸新鲜空气、感知外面世界的机会,特别是和各位大学生的见面让我们也阳光了许多,年轻了许多。来保定时我们在火车上开玩笑说:“进城怎么个走法?左脚抬起右脚放下,右脚抬起左脚放下。陈校长又说:你像个瓜娃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探索未知的世界里都是瓜娃娃,但今天相聚的我们是有激情有梦想的瓜娃娃。在雾霾驱散的日子,吃着柚子、和许多青年和诸位导师广议我们“益微青年”的未来,真的是一种将教育自我放大后的享受。

    记得在北京的发言是这个形式的,这次也是这样的,广义在电话里面和我对接的时候说,让我以演讲的形式给大家谈谈,我说我会胆怯的,只能这样看着稿子发言了。第一是自己水平有限,第二是我对本次“益微论坛“的重视。

    广义在微信中如是说:“夏令营所创造的是多元联结的过程,正是真实世界所需要的能力生长的过程。当下的学校教育,发展的是个体的知识存量,其假设是知识储备决定未来的境遇;而在真实的世界中,驾驭复杂情况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才是决定个体发展的关键。”我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实践者,我认为广义说的极是,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不论是乡村或者是城市基本都是以分数论为中心的知识储备教育,而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比较单一或者是残缺的,这是教育的国情和传统遗留的情节,改变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看到心平基金会伍松老师对支教更名的建议,我们也是拍手称快,其实叫什么很重要,我们要实现“益微青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结合统一,益微论坛的催生,就是期待更美好的事情发生。这里我要说我们正发生着美好的事情,“益微青年”平台的搭建就是让大学生们去到坑洼的山路上练习驾驭人生未来的技能,就是给中国的乡村教育助力加油。

 

    我眼中的EV

    在当前中国良好的政治气候中,全国人民为2020年实现的小康梦在做最后一公里的决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口号响彻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各行各业为此制定了精准对策、精准发力、精准工作。而对“益微青年”支持下的大学生乡村夏令营活动,我的第一理解就是你们站在了当下中国政府和人民最需要的前沿阵地,你们走向农村的脚步就是最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治愚扶智的高级扶贫。你们是农村教育扶贫的生力军,在干预、唤醒着乡村教育,在帮扶、带动着乡村教育,影响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校长,从学校到社区,从村镇到地区逐步扩大,你们是乡村孩子认识外面世界的“望远镜”,你们是乡村孩子感知多元世界的“小魔仙”,你们是激活乡村学校教育的“游击队”,我们乡村教育期待的不仅仅是“益微青年“的“百团大战”,更希望益微青年能成“燎原之火”,在祖国的大地上美丽一个又一个乡村学校,强壮一个又一个践行的自己。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是每一个国人每一个行业的事,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必须的空气。你们这支队伍终将是祖国未来各个行业的领跑者,正因为你们提前进入了教育自我成长的土壤,才懂得了适应气候,改良气候,才有天下之胸怀,才有全局之视野,才能担负起建设美好未来的重任。

    选择“益微青年”就要接受“益微青年”,乡村夏令营我认为它是一门社会课程,我希望这课程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你有多少次下沉的发现就有多少个意外惊喜的收获,只有有走出去的感受才会有坐下来的思考。其实我们生命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担心选择后的行走会偏离了计划,要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学习、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为这份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才充满了乐趣、才有了价值。所以我们去开展活动时,必须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假设,用包容和接受去感知一切,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同伴、关于家长、关于美、关于丑等等,侧重以学习实践交流为中心,激发和点燃孩子们的快乐思维,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内心世界,同时挖掘和开发自己的能力潜质,反思对比找差距给自己重新定位寻找再成长。

    心平基金会伍松老师说:“乡村夏令营就是一场广义的对话,是城市和乡村的对话,大学生和孩子的对话,东部和西部的对话,被应试教育折磨过的孩子和正在被折磨的孩子的对话。对话的结果,是对话双方都拥有一段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非凡经历。”伍松老师以对话解释夏令营很正确,我还认为这段经历其实就是大学生成长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门槛,走过这个门槛他才体验到教育到被教育的转身,对于乡村孩子们来说对话就是一辈子最美的记忆了。我想若将EV “更专业的支教”改为“最好玩的夏令营”会更好一些,乡村学校为营地,乡村孩子和益微青年为主体的交流对话。当东西南北男男女女各个专业的益微青年在一起,当城市的繁华和农村的萧条在一起,当农耕文明和网络文明在一起,当淳朴憨厚的老农和个人主义的城市人在一起,当烧土豆、罐罐茶和肯德基、猫屎咖啡在一起,当黎明即起打扫庭厨和一屋不扫在一起,这就是最美的对话和最好的成长,这里没有帮扶与被帮扶的概念,这里只有彼此的交流、影响、碰撞、感知、懂得、反思后的共同成长、共同快乐。 

 

    满世界都是路,EV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

    EV的专业突出了阅读,EV的灵感更来自阅读,特别是绘本阅读的引入,撬动了当下农村学校唯课本唯课堂的主流教育意识。所以说EV走阅读为核心课程的公益之路是对的,阅读的习惯将会让人变的更有创意,你们保持并作为一种爱好富有激情地进行下去,很多灵感会不经意间从书籍中给你启发产生,那便是阅读智慧的结晶——创造力。孩子们的灵感课程在你们的推动下从小抓起,从小培植非常好,有了灵感还怕没有创新?有了创新还怕没有孩子们的成长?而体制之内的乡村教育绝大多数是单一的、机械的、呆板的,教育过于僵硬、粗鄙,致使我们的孩子生命中缺少了一种柔和感、鲜亮感,当然这不是乡村老师不敬业或者校长无能力,一个十几年、几十年呆在乡村学校的老师也会慢慢变得暗淡和消沉,这不是谁的错,这就是中国乡村教育的生态环境。而“益微青年”的介入就是对此现状的干预,因为益微青年追求的是“爱与智慧”,也是我们所有教育人的追求。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现实中错了的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自己。”感谢“益微青年”的每次发力,这也是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你们作为推动教育公平的一员,这种干预、启迪、影响的力量会让教育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来。

    能给每个孩子合适的教育,让他们在学校里幸福生活,快乐学习,是我们所向往的教育境界,那什么是适合孩子教育?英国哲学家阿尔费雷德·诺思·怀特黑德说过:“学生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在他们达到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夏令营里有两个群体,益微青年和乡村孩子,益微青年就是给了他们合适教育的机会。乡村学校课程的传统和唯一加之乡村老师本身教学素养的钙流失,乡村教育环境的不完整性,我们在合适的时间不能给孩子们完整的课堂享受,他们缺少了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就是不健全的。而处于思想成熟期和对社会感知最敏感期的大学生,更需要了解社会,特别是社会最基层最底层的情况,大学里是不能给你这样自由思考实践感触的课堂的,而你们选择了EV这个婆家,嫁到每一个角落去实践、去思考这是正确的选择,这是你们自己给自己做了适合的教育,让你们和孩子们共同做适合的成长。并且我认为你们彼此的遇见就是丰富、天真、高贵、纯美的心灵相遇。这也就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即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做适合的合适的影响。 

    EV主打阅读之外就是性教育的介入,我认为这是亮点课程,特别是在乡村课堂。成人没有勇气面对的问题,可能正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性教育本来就是一张大尺度图片,学校教师难以启齿,家长更是不知从何入手,长期积攒就造成了农村学校性教育的枯竭,更是给孩子们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及社会道德也会滑坡。你们敢于面对且科学面对,在绘本中生动活泼的让孩子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了解到男人女人之间的区别等等。当教育关注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时,教育参与者本身也就孕生了大爱。“益微青年”干预交流对话的夏令营活动其实也是释放孩子天性、解放传统教育生命、生本的教育,实现了人、自然与教育的和谐对话,只有和谐对话中的教育才有会人格的建树、智慧的开启。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更是让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感悟更加宽广、更加舒展、更加深刻,让自己的生命叩问到更多生命的真、善、美。

 

    让“益微青年”在青春的故事中成长

    做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能创造故事的人,莫言曾用八个故事谈自己的教育成长。母亲拾麦穗被打报仇、自己打碎热水瓶、中秋节的饺子给了乞丐、少给一毛钱、母亲的肺病、相貌丑陋同学歧视、集市听书、去青岛。每一个简单的故事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意义,什么是大爱和亲情、什么是宽容和理解、什么是怜悯和同情、什么是诚实和耻辱、什么是坚强和不屈、什么是人生和处世、什么是激励和学习、什么是梦想和远方。他在故事中一直在感激着母亲,虽然母亲一字不识,但母亲就是天生的教育家。所以说人们的生活就是故事,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斑斓的教育。我们的夏令营就是书写故事的一张张洁白稿纸,你们和孩子们就是故事的主人,你们可以在那里自由的涂鸦,尽情的渲染。让夏令营的遇见和接触都给每一位大学生或者小学生留下可记忆的故事,这故事能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或者是一生的影响。在今年的暑假夏令营结束时,我特意给来我们学校土豆侠队的十一位益微青年布置了作业“我与锦钊的21天”,回去后他们陆续发来,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人感动,其实这作业也就是教育,写故事谈感受就是自我成长的最好教育。为了丰富我的所说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土豆侠队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颜畅眼中的乡村故事。

(以下为现场录音播放)

——大山的裂痕     

初到东岳,我内心里只有模糊的两个字:土黄。

漫天尘土漫天飞扬。

土黄色的墙、土黄色的路、土黄色的树干和山体上像是被切割一般整齐的土黄边缘,构成了我对东岳的第一印象。

在一片土黄中还有绿色——玉米秆子在尘沙里挺立,土豆田里的绿叶子沙沙作响,瞥向远天,偶尔有那么一两棵树屹立山顶,傲然风中。

我从未来过这样的地方。

茂盛的植被和裸露的地表,以前在我的认知里完全相悖的两种景色,在这里和谐共存,融为一体。

甘肃缺水。七八月份是盛暑,锦钊小学外的溪流,消瘦如同一条长而曲折的细线,怯懦地爬向远方。

其实,这里的夏日是肆意的。

来这里二十天,所见不过两三场雨,皆是瓢泼一般倾泻而下,砸在地上,溅起磅礴的泥点。从城市来的瘦弱的伞骨撑不住这样的雨,出去走一趟回来,就满身狼狈。

我有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嘲笑。

这样霸气狂放的雨,带来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美,那是一种与江南烟雨的温柔完全不同的潇洒,是一种攀附在玻璃幕墙上的雨丝不可比拟的不羁。

这是属于东岳的、我们未曾见过的震撼。

而这里的太阳,也丝毫不逊色于雨。热起来轰轰烈烈地热,热得毫无顾忌、毫无商量。自清晨升上山头起,就不会有一丝云的裹挟,火热、毒辣,照遍这里的所有:蓝天、土地、作物、道路,当然,还有路边奔跑的孩子们。

这里的孩子大都很黑,五官清秀,眼里带着比年龄要成熟一分的懂事。笑起来酒窝浅浅的,牙齿很白。

我记不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我记得所有人的代名词。

纯真。与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纯真。

这里是不发达地区的乡村,这里保留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古朴:这里的蓝天没有过雾霾的侵袭;这里的青山千百年来都是一个样子;这里的农人照例循着祖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一切有条不紊。对有些人而言,格砖瓦楞间低矮的电线杆,几乎就是他们最初也是最后的现代线条。

这样的生活让这样的纯真得以保留在东岳人世世代代的血脉里。这里的大人同样淳朴得让人吃惊。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会说普通话,当你家访时,他们操着一口你听不懂的方言,絮絮叨叨孩子们平时在学校的表现,然后拉着你的手塞给你一块自家做的馍,同时招呼孩子给你倒水——水里会加点糖,尝起来有点甜。

这是东岳,像一口井,古老、宁静,纯净得不含杂质。

可东岳的另一面,是惊心动魄的。

这样一个在现代社会里显得很封闭的村落,在时代的飞速向前中最终渐渐沦落,贫困而缓慢。

贫困有多可怕?

这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漂泊异乡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尚不更事的孩子,这些孩子中年龄稍微大点的已经上了初中,年龄小的可能还尚在襁褓。他们的父母大概8到10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这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家庭了,因为贫穷滋生的后遗症可能在组建家庭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来。

在重男轻女思想相对根深蒂固的东岳,适婚年龄的男人数量多于女人,东岳的女人想嫁到外面去,东岳的男人却娶不到外面的媳妇。

不能说是嫌贫爱富,谁愿意这辈子嫁给贫穷,佝偻着背脊去俯就土地呢?

贫穷,有时候会滋生罪恶。

家里两三代人攒够了钱,可能就会穷尽毕生积蓄从人贩子手里买一个媳妇。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用,买进来的女人就算生了孩子也会伺机逃跑。毕生积蓄打了水漂不说,受伤最深的,还是孩子

支教期间我曾经去家访,刚一进门,孩子的奶奶就哭了。她本身眼睛就不好,谈到孙子的童年,大概也只能红了眼眶。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妈妈跟人跑了,爸爸在离东岳不远的定西市做建筑工人,每天晚上很晚才回来,至今未娶。奶奶讲述起这段往事,孩子的眼睛也带着微微湿意,但他还是笑了笑,轻轻拍着奶奶的背:“好了好了不哭了啊…”

他的脸上是不属于他年龄的担当。这样的担当让我的心里更多了一份沉重。

这样的家庭情况在东岳不是少数。我接触的学生里,有家里面重男轻女偏爱弟弟的、有妈妈跟人跑掉的、有父亲或者母亲病故的、有妈妈被杀死的,各种各样我曾经以为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见到的家庭建构,在东岳汇集成了现实。

但这样的故事,你在孩子的脸上是看不到的。

在学校的他们,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城市孩子一样活泼阳光,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最隐秘的心酸都被他们藏在了笑容里,你不去触碰,就不会被提及。

也永远不会消失。

2015年的夏令营,是锦钊小学举办过的第二次支教活动。对锦钊小学很多很多孩子来说,2014年的冬令营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我有时候在想,这样一个落后的山村,是怎么孕育出这样灵秀的孩子的:他们上课不怯场,举手发言相当积极,又酷爱阅读和运动,知识积淀比城市孩子还深厚。

他们会背《长歌行》《春江花月夜》《满江红》;读过四大名著;看过比我还多的绘本;知道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家乡甘肃的地理名胜,也包括蒙古族和藏族传统的天葬。

21天的时光很难概括是我们教给他们的更多,还是他们带给我们的惊喜更多。

2015年8月10日,是夏令营结束的日子,亦是我们离开东岳的日子,上午联欢会结束后,孩子们陆陆续续离开,又陆陆续续跑到学校来送我们。

下午三点,接我们的汽车准时到达。

 

    听比看要好,一个听众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听后也许有很多共鸣之处,也许在你的视角里还有更感人的故事。这优美的文字勾勒出丰满真实的乡村图画,自然中的人文和地理,贫困下的婚姻和家庭、裂痕中的孩子教育。每一个闪过的画面都会引起我们长时间的去思考或者去努力改变。这就是你们的成长和收获,我认为“益微青年”不仅仅是要听要说,最重要的是去做,要么今天或者明天。

    亲爱的各位大学生、各位导师,魅力EV、精彩EV、活力EV,年轻的EV必将凝聚青年、成就青年,必将激活乡村教育、快乐乡村孩子,必将成燎原之火,在中国公益的路上唱出青春最动人的歌。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乡村  乡村词条  校长  校长词条  演讲  演讲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全文  全文词条  
公益

 退役士兵个体经营每年可减税800...

为了促进退役士兵创业就业,近日,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完善扶持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对自主创业的退役士兵和招收退役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