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边界清晰了,公益才不会形式主义

       前不久,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在网络上热传,照片显示木质大门紧闭,旁边斑驳的红砖墙上,是几行毛笔字:

       “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

       据了解,这张照片的背后是当日上门的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买了一壶油、一袋米,“私车公用”翻山越岭来走访,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下,出现这样的场景,可谓是一个黑色幽默,任凭郭德刚于谦也编不出这样的段子吧。按理说,扶贫是好事儿,也是现在在做的大事儿。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呢?

       对此,有人批评说这折射出的是扶贫形式主义的泛滥,也有人说这说明贫困户已经对扶贫失去了信任,扶贫的考核任务与贫困村民的实际需求出现了断裂或脱节。

       这些看法说的都有道理,扶贫是上级派下的任务,扶贫干部不得不去完成,否则可能被降薪降级,头上乌纱不保也有可能。这种被动应付的情况下,出现扶贫脱节或形式主义也属正常现象。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扶贫干部的初心是好的,是善良的,不过是好心办了件“坏事”而已,而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有朋友不打招呼就敲门而入,过节回家被亲戚“逼婚”等等,这个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什么原因呢?其中暗含着的其实是一个行善的“边界”问题。贫困户家的“门前照”说明,贫困户扶贫干部之间已经有了矛盾和冲突,只不过是贫困干部没有知觉而已,没有把握好扶贫的边界。

       原因在哪?就是他并不清楚该贫困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更甭说他需要服务的“边界”了。 说严重一点,他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尊重该贫困户。从这方面说,他也是扶贫形式主义的受害者。

       其实,公益圈的的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因为公益最基本的是要解决受益的需求,但很多项目往往对需要把握不准,浪费了资源不说,还给受助人造成伤害。这是公益慈善的形式主义!

       做好事,一定要把握好边界,这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它能让关系变得简单而和谐,也会让事情变得满意而美好。在这方面,我们远不如西方人做得到位,表面上看人家好像因为清晰的人际关系显得没人情味。

       受助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做好事做公益,会因为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建立各种关系,如果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受助人,尊重他们的需求,把握好我们服务的边界,那就能给我们带来和谐、幸福、温暖的情感体验,否则也会像那位扶贫干部一样让人耻笑——尽管你是好心!

       写到这里,想起《逻辑思维》推送的一段小文,我觉得罗胖说的还是很到位的,摘录于此,供大家思考:

       1. 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位企业家富了之后要回报乡里,给村里捐建了很多栋别墅。但是,在分配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已经离开村里的人也要回来分,人口多的要多分。

       总之,原来挺好的乡亲关系,因为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好事,闹得鸡飞狗跳。

       2. 正好最近我遇到一位负责扶贫工作的官员。我就问他,扶贫工作最难的地方是什么?他说,发现一个贫困户,帮助他脱贫,现在手段多得很,不难。最难的,是他脱贫之后,把他从贫困户的名单中划掉。

       3. 想想也是,我要是贫困户,刚刚脱贫,原来的帮助就没有了,我也不高兴啊。

       所以你看,善良是个没有边界的愿望,而做事呢,面对的是边界清楚的现实。这就是行善的难处。

       4. 启动一件事,有热气腾腾的善良就够了。而完成一件事,需要冷冰冰的边界。

       2018.10.8.9晚

       作者:益先生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b4dc89b6856

       來源:简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词条  边界  边界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清晰  清晰词条  不会  不会词条  
公益

 解读壹基金雅安地震一周年报告

首先声明,个人主业为一名牙医,业余时间创立并经营一家专门从事救灾信息处理(包括民间组织救灾行动汇总及分析)的公益组织,一只脚在公益圈外,一只脚在公益圈内,个人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