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波士顿情书》读书笔记

最初借这本书是因为看封面介绍,作者曾经是教师、记者、编辑,居住在波士顿,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觉得经历丰富,国际视野,文笔一定严谨犀利,年龄也正是人到中年,感悟定有相似之处。

花了三天时间看了一遍,不仅没失望,对作者的博学,宽厚,隐忍有了更多的感受。尤其是后记里作者自述自己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

作者出身贫寒,当年做农民的父亲为她报了师范中专,因为那里读书不要钱还有饭吃,也是因为艰辛的生活让她父亲觉得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极点;后来毕业分配到农村做乡村教师,看到那些农村的孩子和很多义务教师,才知道“铁饭碗”是乡村中这些学生和义务教师梦想的极限了......她说,“没有人知道原来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无法想象”.......

后来偶然的机会她在复旦大学隔着铁丝网看场内打球的学生,那时她觉得那个世界发着圣洁的光,离她如此遥远,“一种绝望渐渐涌入心中,渗入骨髓,直到每个毛孔。我可以忍受贫穷、忍受孤独、忍受辛苦、忍受陌生、忍受嘲笑、忍受一次次从头再来。但我却被这种绝望击倒”。于是她把自己发送到南昌市郊“考研村”的一个小房间,准备第三次考研......

她从来不觉得自己从一个中专毕业的乡村教师到一名研究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她只是幸运而已。她总是想,若是我能早点知道有那么一种幸福和自由的存在,若我能有选择那种幸福和自由的自由与权利,那该多好啊。以这样的心态,她毕业,工作,去波士顿,开始自由撰稿人生活,写书......

整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出发吧,情书们”:是作者借由给自己写信谈及在波士顿生活的一些经历感悟,包括哈佛校园,二手书店,唐人街等;第二部分“看啊,一些事”和第三部分“瞧啊,一些人”:是其看书或生活过程中写的一些随笔。

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因为苦过绝望过,所以珍惜。所以,在书中,可以读到作者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用力和珍惜,书里面有很多哲学的意味,很多人生的思考。

比如,作者为了写唐人街,更深刻的了解这个“两个世界的盲点”,她用了半年的时间,几乎天天都去唐人街转,拿着《唐人街华埠主街》黄页按图索骥一个月,既有了地理概念,又了解了很多建筑、地理上发生的故事,通过报纸《舢板》知道了纽英伦华人历史协会,知道了很多华人历史,在参与进各种公所听那里的老人讲故事…...不只是因为作为记者的本性吧,更多的还是对信息对知识的一种渴望,让她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唐人街从时间空间上了解得透透彻彻……佩服啊!

其它的例子,比如看了电影《楚门的世界》想到《拉康文集》彻底否定了理性的存在,指出人的本质和真相-“自我即他者”,人实际上只不过是文化、意识形态的创造物,是一个非理性毫无先验性的主体,存在于与其它主体相关联的不断变动的拓扑网络中。对自我的认识与寻找是镜像前的幼儿与猴子的本质区别所在,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争取其主体性、维护其主体性的征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征程。

其它波士顿的所见所闻,还包括哈佛学生三大传统:在图书馆书架后做爱,对老祖宗约翰·哈佛的塑像撒尿以及午夜的“原始尖叫”裸奔PrimalScreaming;波士顿书店的故事,如西尔维亚·比琪SylviaBeach的莎士比亚书店与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故事;旧金山劳伦斯·费林盖蒂LawrenceFerlinghetti的城市之光书店与金斯伯格《嚎叫Howl》的故事;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查令十街84号“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故事。波士顿西街9号“比世界还大的”乔治·格罗斯的布拉托书店,可能是美国年龄最大的书店(建于1825年)

至于写书写人的部分也非常详尽透彻,如果说女性的特长是感性方面比较突出,那么罗四鸰我个人觉得更理性更具备逻辑性,好像真的验证了那句话“苦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经历过绝望过是不是思考就更深刻,理解就更全面,讲述就更客观,表达就更宽容呢?

总之,非常好看,非常有深度和内容丰富的一本书,五星推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波士顿情书》读书笔记  波士顿  波士顿词条  情书  情书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

在寒假中,我读了《斑羚飞渡》这本书,在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被感动了。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们竟然想出了一个办法——牺牲一半挽救一半,赢得种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