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团湿泥巴 击退十万西夏兵

  庆历中,有戎人白元昊云:“麟州无井,若围之,半月即兵民渴死矣。”元昊即以兵围之,数日不解,城中大窘,有军士献策曰:“彼围不解,必以无水穷我。今愿取沟泥,使人乘高以泥草积,使贼见之,亦伐谋之一端也。”州将从之。元昊望见,遽诘献策戎人曰:“尔言无井,今乃有泥以护草积何也?”即斩戎人而解去。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八

  

  公元1041年,是北宋军事史上最惨烈也是最羞耻的一年。当时的名相韩琦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挥师与西夏作战,西夏方面的军事总指挥则是其皇帝李元昊。

  

  当时宋朝西北边境传言:“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然而,韩琦徒有虚名,李元昊设计引诱宋军南下,至宁夏好水川,西夏骑兵忽然从埋伏处涌出,一场恶战下来,宋军一万零三百多人丧生,此战让北宋朝野丧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麟州保卫战的艰险了。麟州是北宋与西夏边界的一个据点,当时宋军兵败如山倒,李元昊铁骑汹涌而来,要拿下一个区区麟州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麟州城还有致命的弱点——缺水,城里没有井。

  

  当时有一个间谍向李元昊报告:“麟州城里没有井,围半个月,里面的军民渴都渴死了。”于是李元昊大兵围城,持续好几天,麟州城大为困窘。对此,宋军有人献策:“西夏围困我们,无非是认为我们缺水。我们从沟渠中挖一些湿泥,用来堆草,故意让敌人看到,这也是管用的好兵法。”守将听从了“臭皮匠”的建议。#p#分页标题#e#

  

  李元昊在城外远远地看见那些湿泥,指责那位送情报的间谍:“你说麟州城里没井,现在却看见他们用湿泥堆草,怎么解释?”于是杀了间谍,撤围而去。

  

  麟州城这位献策的宋军,主要是用了与水相关的事物——湿泥,给敌人一个假信息:既然有湿泥,说明不缺水。而西夏军志在速战,不打算长期围城,被这个假信息所诱导,于是放弃。

  

  这个故事其实也可以从反面得出教训:常规的逻辑判断,有时反而成为接受假信息的媒介。

  

  刑不上大夫也是种手段

  

  《礼记·曲礼》有云“刑不上大夫”,这并不是说贵族和士大夫犯法就不绳之以法,而是说对此类人不用常规的“法”,这是给他们留面子,也是给国君或者皇帝留面子。怎么处理?有“八议”这一规定,即有八种人犯法,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而是由最高层定夺,要么无罪,要么自裁。

  

  《周礼·甸师》记载,如果同姓贵族犯死罪,那就找个荒郊野外杀了,省得押赴刑场丢人现眼。

  

  萧望之是西汉贤相,得罪了宦官弘恭和石显,遭后者陷害。有一次,萧望之的儿子上书汉元帝为父亲辩护,言辞有点过激,弘恭和石显逮住机会提出以“不敬罪”向萧望之问罪。汉元帝派人上相府,召萧望之萧望之自尊心很强,见此情景估计自己会蹲大狱,受拷打,于是想自杀,但被夫人制止了,认为这不是皇帝本意。萧望之又问门生朱云。朱云说:老师,可杀不可辱。萧望之知道自己不是死罪,但为免于受辱,说:“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出将入相几十年,六十多岁了还蹲牢房,有什么面子呢?于是“饮鸩自杀”。#p#分页标题#e#

  

  汉元帝知道后大为后悔,饭也不吃,哭了好一阵,但人死不能复生,只好照顾其后代,提拔了他的好几个儿子。

  

  可见,“刑不上大夫”不仅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宦官弘恭和石显就是利用这种观念,逼死了萧望之

  

  杨万里出差感言警惕人生假突围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南宋杨万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时任江东转运副使的诗人杨万里,出差经皖南,经重重大山,不由得有所感言,乃赋诗一首。

  

  登山时突破众山包围,直登峰顶,下山过程中,以为已经无难事,结果发现是一场“错喜欢”。因为原来已被突围的群山此刻又重新成为登山人的包围圈,一圈圈山脉好似千军万马摆开了八卦阵,走出一层又有一层山来包围你,层出不穷。

  

  写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人生中可能会有“假突围现象”,以为原来突破过的包围不会再经历,其实,人生道路上那一圈圈的山脉,还在那里没有移动,在另一个角度等着你再走一遭。因此,在某个阶段突围过后,千万不要“错欢喜”,还要做好再突围一次,再升华一次的打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团湿泥巴 击退十万西夏兵  西夏  西夏词条  击退  击退词条  泥巴  泥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