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变革教研管理体制才能提高教师的研究热情

近日看到蒲公英评论作者马长军在谈及课改教研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师们多读几本书,多翻几次报刊,参加课改教研活动的时候,能说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话。也希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多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图书报刊这些教育资源,再不要搞那些纯属浪费大家时间的把戏了。”

有些教师不读书看报,有其自身的原因,还与教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作风和唯分数评价相关。有的老师就说,每天要备课,上课,改作业,搞那些应付上级检查的教研,累得腰都弯了,读啥书,看啥报,不如一心一意抓分数,教出好成绩才最重要。

另外,也与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领导的能力等原因相关。我所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仍然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谁担任教研室主任职务,主要由校长通盘考虑后,经学校有关会议决定。相对于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四大处室,教研室实际上最不重要,处于学校工作的边缘。大概正因为这样,一个老师只要能被提拔为中层领导,不管其教研能力如何,懂不懂教研,都有可能管理学校的教研工作。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研工作闹笑话也就不奇怪。有一年,我帮助某领导申报了一项省级课题,课题立项后,学校专门召开了有30多名教师参加的课题启动仪式,也算得上轰轰烈烈。然而,没人知道该怎么搞课题,也无人组织开展工作。一年之后,课题工作停滞,两年之后仍然停滞,不见一页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我问了一下教研室主任,这课题是怎么回事,对方回答说“荒了算了”。所谓“荒”就是废掉,就是不需要搞了。

搞教研无非是为了分析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校变得更好。教研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研究的需要,就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具体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设计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然后对具体工作进行分解,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最终把研究结果用于实践,使之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至于如何搞好教研,学校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得教研管理体制符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

教师满课时工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确实没有心力做教研。学校在设计教研规划时,就不得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最好引导满课时教师做力所能及的教研,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作为个人教研的起点,坚持自主读书,积累资料,用日积月累的态度对待教研,有效遏制教研中实际存在的形式主义。

要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还得有目的、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学习,唤起教师自觉学习和主动提高理论素养的积极性。例如,外出学习管理得有考核办法,不能让一些人花了学校的经费,只是空走一趟,回来后简单汇报了事,而应该把所学用到管理和教学中,带动相关老师提升教研能力。

好的制度能引导教师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引导教师认识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作思考对象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教研制度设计合理,就能起到增强教师的教研信心、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提高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作用。

学校想发展,就得依托教学和教研两只轮子。真正的教研,其难度大于教学。对基层学校来说,既要重视教研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把教研成果纳入绩效管理,体现在绩效工资上。以此激励更多的教师把教研当作教学的延伸。

假若有一个激励教师教研热情的管理体制以及考核办法,有懂得教研价值的领导,有浓厚的教研氛围,那么教研就会成为教师的真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主动读书看报,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就能变成常态。

相关原创评论:

马长军:不读书的课改教研只能是形式主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研  教研词条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词条  变革  变革词条  热情  热情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