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解读节日习俗中刻印的精神密码

近年来,传统文化学习逐渐升温,一些课外机构甚至专门开设了传统文化培训班,意在让孩子从小扎下传统文化之根。这些培训班开展诵经典、穿汉服、挂佛珠、赏茶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热闹非凡,让人仿佛置身于汉唐盛世。

然而,细细反思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传承传统文化活动,相当一部分是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牟利工具或一种幌子,并没有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有些甚至是背道而驰。其实,学习传统文化,不必非得上什么培训班,生活中处处有传统文化。如果父母细心加以指导,在玩中学,借力打力,就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假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佳时段。如春节期间家庭团聚,父母可以结合饮食或礼俗,为孩子上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让孩子明白春节的由来、习俗及其演变。给孩子讲讲对联的由来,贴对联的讲究,精彩的对联故事;讲讲放鞭炮是庆祝新年起始,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鞭炮等。父母给孩子说故事,道历史,讲礼仪,也可以用唱诵的方式,诸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的童谣,朗朗上口、趣味十足,就是很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背后是悠远的农耕文化,都有着一段好玩的故事。除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二十四节气讲出来也都是非常动听的故事。这些故事和礼俗都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载着民族性,印刻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密码。新阅读研究所所长梅子涵主编的《中华民族奇幻故事集》,讲的就是中国56个民族的故事,不仅有各个民族的由来、风俗和特点,还包括独属于该民族的传说故事。父母跟孩子共读或引导孩子看看,就是一次很好的传统文化亲近之旅。

猴年春节期间,哲哲读了几本常新港的“十二生肖”系列故事,《小蛇八弟》《一匹倔脾气的马》和《我们属龙》等,看得津津有味。我还经常给他讲一些我知道的乡村往事。一次,偶然聊起以前有的人家比较穷,就甩鞭子制造出巨大的声响,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新年。哲哲听了很好奇,问我:“爸爸,鞭子能甩那么响吗?”我告诉他,普通的鞭子确实甩不出巨大的声响,但加了鞭梢就可以。哲哲不知道鞭梢是什么东西,怀疑是否那么有效。于是,我特意做了一个鞭子,还抽了一根皮质的鞋带绑在鞭子的末端,让他倾听两次甩起来的不同声音。带鞭梢的鞭子甩起来果然山响,声音也更脆。小家伙很高兴,禁不住跃跃欲试,小院里荡起不小的回声。

我很喜欢也很怀念小时候听祖辈讲乡村的故事与习俗的岁月。例如,过年时每个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小心打碎了碗,不能说“打”,而是借与“碎”同音的“岁”,说一句“岁岁平安”。蒸馒头如果裂了口,也不能说“裂”,而应说馒头“笑”了。父母可以对照赵镇琬主编的“幼学启蒙”系列讲这些习俗,其中既有家喻户晓的民俗故事、节日故事、名胜传说,还有与古代名医等有关的故事。图文对照,使中国的民俗风情更加清晰可感。接力出版社的“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系列,聚焦一个个有趣的汉字,不仅讲述了词语背后的文化趣闻故事,也道出了汉字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例如,甲骨文的“年”字,就像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预示着庆祝丰收的习俗。把这些节日礼俗讲给孩子听,过年想必会更有味道。

中国的民俗多反映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老百姓最朴素的生活与愿望,即一年到头享受丰收的喜悦,忙里得闲,平安中求吉祥。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读懂了这些,也就读懂了中国。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抹不掉的基因。尽管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文化已经渐行渐远,越来越淡,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漠视的借口。在庆祝节日的当口,父母以讲述、行走或动手制作的方式,给孩子上一堂传统文化课,才能留住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的未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解读节日习俗中刻印的精神密码  刻印  刻印词条  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密码  密码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