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课后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双减”政策的推行以及“5+2”课后服务的全面实施,解决了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同时,也是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口,对改进中小学教育生态、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学期中小学课后服务已实现全覆盖,这充分彰显了强大的政策推动力与执行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后服务必将面对由数量到质量转变的重要课题,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将关注点从“开没开”转向“开得好不好”,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让课后服务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课后服务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相比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更加灵活,无论是课时安排,还是课程设计,或是教学组织,都应杜绝整齐划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这也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课后服务实施主体要多元化。一些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作业辅导,容易使课后服务成为常规课堂的延伸,吸引力也不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重构课后服务,推动课后服务主体多元化。比如,可以将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社区活动中心等有资质和资源的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纳入课后服务供给体系,让其通过定时开放等方式参与进来。在区域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应打破校际边界,向外校开放部分优质课程或特色课程,供周边学校的学生自主选择,形成良性竞争、适度聚集、自由开放的发展环境。

课后服务课程设计要多样化。中小学校应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统一规划,精心设计,挖掘资源,依托优势,尽可能实现课程价值增值。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乡村学校,都有充分的可能性和创造空间。范家小学依托乡村资源,打造了一系列暑期课程,既有“昆虫的世界”“南瓜的奥秘”“神奇的叶”“认识野菜”“春苗行动”等探究课,也有“林间探秘”“空巢老人调查”“伐竹制筏”“制作南瓜饼”“儿童根雕”等体验课,还有“石头画”“参观水电站”“农家小甑酒”等项目课和“搭建窝棚”等建造课,这些课程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对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

课后服务师资聘任要多渠道。教师是课后服务质量的根本,学校教师多擅长文化课教学,而课后服务多侧重非学科类教学。因而,学校当以多元视角搜寻与聘任课后服务师资。学校要善于挖掘教师潜力,充分发挥艺体教师、科学教师的潜能,充分利用有特长爱好的教师。同时,还可以充分吸纳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会资源。学校还要善于利用家长资源以及学校毕业生,让有才学、有技能、有情怀、有热情的志愿者加入课后服务行列。当然,在此过程中,学校要严把审核关,确保聘任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师德修养。

另外,实施课后服务不应搞大一统、一刀切,课程体系建立起来后,学校可以适当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行一生一课表。接受课后服务的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中接触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在与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成长环境的同学交往中收获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课后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课后  课后词条  多样化  多样化词条  满足  满足词条  需求  需求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教育评论性教育

 性教育进校园越早越好

近日,“性教育进校园”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在今年杭州市两会期间,杭州市政协委员蒋慧儿建议,将性教育贯穿到九年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学一年级起,强制开展相关教育,并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