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好书读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世界教育处于结构性变革的发展阶段,加拿大教育学家乔治·库罗斯在著作《面向未来的教育》中,以力透纸背的力量,强调未来的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要把教育资源聚焦到更长久、更本质的能力培养上。

在教育领域,创新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将“创新”一词定义为一种创造更好事物的思维方式,一种考虑观念、过程和潜在成果的思维方式,既有“发明”(创造全新的事物)或者“革新”(对已有事物的变革)之意,也有“更新、更好”之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创新”与“技术”甚至“剧变”混淆在一起,技术在组织创新实践过程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创新远远不止于电脑、平板、互联网这些载体。建立创新文化,不需要发生根本性改变,只需要“优化学习体验”,同时重视创造和创新思想的生发过程。

学生的思维模式一般可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创新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认为,人的基本能力、智力、天赋都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特质,自己接受现实,也能据此制定现实的目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懂得,所谓的禀赋和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良好的教育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持续成长,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但坚信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聪明。创新型思维的学生则具备创造新生事物、更好事物的能力。作者也举例说明了这一点,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会弹钢琴;成长型思维的学生相信通过刻意训练学会弹钢琴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创新型思维的学生不仅具备弹钢琴的能力,还会具备创造音乐的能力。

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相信能力、智力和天赋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发展,并不断产生更新、更好的想法,是大家对教育的期待。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创新型思维。在讲授新课程或者传授新技能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知识生成,让教学奏效。面对教学困难和任务挑战时,也要在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探索未知领域,找寻因材施教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教师的创新思维需要终身具备且反复实践。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尝试、失败、再尝试,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当然,教育领域的创新,不一定始于提供答案,反而源自提出问题。就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这一问题,作者提供了几个维度的反思对照办法。

首先,要思考“我想成为自己课堂上的学习者吗”。如果教师都觉得自己的课堂无聊、乏味,只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和信息灌输,学生如何提振学习的兴趣,保持持续的专注,养成思维的习惯?

其次,要思考“怎么做对学生最好”。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思考哪些学习方法最适合学生,如何让学生展示学到的知识。制作视频、分享日记、制作图表、设计画报……都能锻炼能力。

第三,要思考“这个学生对什么事最有热情”。了解学生的爱好,让学生通过演讲、成果展示等方式表达兴趣,进而将学生的爱好融入课堂教学,会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最后,要思考“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否让学生受益”。作者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认为“反馈的意义不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在教下一批学生时再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所以,反馈应该贯穿教学始终,成为教学常态。这也启示教育管理者,要重视“学生评教”,尤其要采取匿名的形式,让学生坦诚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当教学反馈成为常态,教育工作者很难不去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做出切实有效的转变。

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型思维,作者总结了八个重要特征:富有同理心,为学生提供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善于发现问题,不急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敢于挑战未知,创新教学一定要敢于挑战未知,在汲取过往经验和探索全新路径之间寻找平衡点;建立人际网络,每一个想法的产生都源自于千万种想法的汇聚和碰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与人分享;善于观察,教育思想的灵感不仅仅源于教育领域,生活场域、网络场域都是知识养料极为丰富的土壤;勤于创造,引导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融合,从而生发新的想法;塑造坚毅的品格,尤其要具有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并继续前行的能力;善于反思,回头检视是抬头前行的基础,通过回溯学习过程,可以发现哪些地方需要把做出调整、修改、重复,甚至推倒重来。

此外,在作者看来,未来社会既是需要创新思维的社会,也是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社会。作者最大的隐忧在于,教师把太多精力放在教学研讨上,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太少,以至于“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为学生做出榜样”。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教师有必要在终身学习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一方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与学生交流学习的进程、感悟、体验、收获,比如最近读了哪些书,学习进展如何,都可以和学生分享。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强化“学习者”的身份,而不是强化自己的“权威地位”。在广袤的知识面前,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在知识获取非常容易的互联网时代,教师甚至要“拜学生为师”。无论哪种关系,都在强调一个理念:学习既需要自我驱动——实现自我,也需要双向驱动——共同体验。

总的来说,教育领域的创新不是设备、具体方法的创新,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学者都可以通过阅读此书,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寻创新教育前进的方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好书  好书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