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第三性──萨特与波伏瓦(一 孤独少年 3 寄宿生(1)走进20世纪)

  萨特在拉罗舍尔呆了3年多,现在上2年级了。这时,他已经习惯了新的环境,跟同学的关系也变得正常起来。小孩子的适应能力毕竟是很强的。到后来,他甚至开始有点喜欢这个地方了。而这时,家人因“偷钱事件”怕他继续“学坏”,就让他回巴黎,重新在亨利四世公立学校上学。

  回到巴黎萨特是高兴的。不论怎么说,可以不跟继父朝夕相处,这是最大的解脱。离开继父那个生活环境对他总是件好事。“夺母之恨”和压抑感虽然较前淡化了一些,并没有完全消除。从拉罗舍尔回来,他觉得自己有如一个流放期满回到故地的囚犯。

  离开巴黎萨特才12岁,还是一个儿童,回来时已经15岁,是一个懂事得多的少年了。看着似熟悉又陌生的巴黎城,萨特欣喜、惆怅、忧伤,胸中涌动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感情。

  回亨利四世学校,萨特只能当一个寄宿生。对这一点他有些惶恐不安。在以前看的那些小说中,寄宿生的命运都很悲惨,常受校长、老师和同学的欺负。查尔也为外孙担心。但学校这样要求,他们也无可奈何。

  萨特住进学校,发现情况比他想象的好得多。并没有什么人来欺负他,老师、同学都对他很好。特别是又见到原先的那些老同学,更让他感到亲切。

  作为一个寄宿生,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独立感和自由感。在这以前,他还没有单独在外面呆过呢!从这时起,家庭对他的种种影响逐渐减弱,而学校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他越来越重要。

  回到巴黎,萨特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乡巴佬”:他在文化上大大落后于时代。在拉罗舍尔,他生活的环境比巴黎至少要落后50年。他所接触的全是19世纪资产阶级作家那一套东西。对于20世纪的大作家们,他几乎一无所知。这时他自己写的东西也充满旧式作家的气味:夸张做作,粉饰雕琢,学究气十足。

  现在萨特觉得新的东西扑面涌来,层出不穷,使他目不暇接。以前的老同学对那些新潮作家个个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尼赞还写了充满吉罗杜风格的小说发表在杂志上,而萨特竟不知道吉罗杜为何人。

  萨特看到与同龄人的巨大差距,有一种深刻的危机感。于是他一头扎进新的文化潮流中去。老同学们给他很多帮助,给他介绍这个,介绍那个。住在学校,他有机会接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也给了萨特不少新的信息。

  这样,萨特大量阅读和了解了普鲁斯特、吉罗杜、保尔·莫朗、康拉德和许多超现实主义者,马上同20世纪的文学流派合了拍。十五、六岁的孩子接受新事物毕竟不是太困难的事。

  

  萨特不再热衷于游侠小说和传奇故事,那些都成了小儿科的东西。现在他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些故事,而首先是这些故事中的文化意义。

  到了70岁,萨特还能清楚地记起这一时期他接受新事物的惊喜之情。他说:“我仿佛还能闻到《法国新评论》的气味,那既是一种纸张的特殊气味,又是一种文化气味!”

  跟其他孩子一样,他对普鲁斯特很感兴趣。这位作家让他认识到,小说首先是一种文化。普鲁斯特的世界,既是人物主观心理的世界,又是社会环境的世界。两者合而为一。

  萨特也很喜欢读保尔·莫朗的东西。他从小就渴望过冒险的生活,到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去旅行和探险。莫朗的游记满足了他的要求,纽约、中国、地中海、……让他在幻想中过了一把子瘾。这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周游列国,几乎去了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这是后话。

  由于高年级同学的推荐,他发现了康拉德,读了他的全部作品,也读了每一期的《法国新评论》。他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发现。

  这时超现实主义正在风行,尽管萨特此前所受的教育十分传统,他立即接受了超现实主义,与之认同。这一文学流派对他以后的写作活动影响是巨大的。

  尼赞特别喜欢吉罗杜,萨特却不太感兴趣,他觉得这位作家的弦绷得太紧。另外,纪德的东西他也不太喜欢。《地粮》大家都说好,他读后的感受是十分乏味。总之,在接触当代作家时,萨特也不是一概照收,他有自己的选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萨特  萨特词条  第三性  第三性词条  寄宿生  寄宿生词条  孤独  孤独词条  走进  走进词条  
小说小小说

 荀得平入教苦旅

 山村教师荀得平真的迷路,望眼欲穿,却辨不清东南西北。有一种预感,仿佛要坏事,今年工作的结果肯定要抓天,现在连补救的法子都没有了。那么荀得平可能在这里很难再支撑...(展开)

小说言情

 虚空岁月(135)

 第一百三十五章 难道没胆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一宿禅院周边十里的范围就以每年200万的价格,承包给了以彭燕为法人,刘显金为投资人的紫竹旅游开发公司。  这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