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尼采传(第七章 最后的岁月 四 生死两茫茫 年表)

  新年伊始,尼采的病情有了突变。1月3日上午,尼采在住处看到一个马车夫使劲抽打他的马,就跑出去抱住马的脖子,结果摔倒在地。房东把他送回房间。从这一天开始,尼采出现明显的精神错乱症状。

  以后几天,尼采几乎给他的每一个朋友都写了信。从这些信上看,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尼采疯了!

  给加斯特的是一张明信片:“我的音乐大师彼得:给我唱一支新歌吧:世界光明,万物欢欣。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给勃兰兑斯的信没贴邮票,也没有详细地址和日期,是以孩子们常用的那种铅笔大大地写在一张不是信纸的纸上的,邮戳上的日期是1月4日:“致朋友乔治:您曾经发现过我,找到我是容易的,但现在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我……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在给布克哈特的信中,尼采自称是巴黎报界正竞相报道的两个暗杀者:“我是普拉德,我是詹毕格;我在今年秋天被埋葬了两次。”他还说:“实际上我宁愿当巴塞尔的一名教授,也不愿成为上帝。”在这封信中,他明显暴露了自己内心的隐秘:“给科西玛的剩余部分……阿莉阿德尼。”

  在给科西玛的信中更加证实了这一点,他写道:“阿莉阿德尼,我爱你。”

  在给布克哈特、奥弗贝克和科西玛的信中署名都是“狄奥尼索斯”。

  尼采还发出一封署名为“尼采─凯撒”的信,内容是:他打算在罗马召开一次各国君主会议,以决定将年轻的德国皇帝枪毙于此。

  ……

  尼采发病的情况同他的父亲有相似之处,也是在摔倒后病情急剧恶化。但这一偶然事件对尼采的发病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我们还无法作准确判断。不过有一点应该是明显的:在他摔交前就已经开始有精神错乱的症状。也许即使他不摔交,这场导致他毁灭的疾病也会一样发作。

  1888年12月28日,他给加斯特的回信是:“啊,朋友!这是什么时刻!──收到您的明信片时,我在干什么……它是著名的鲁必孔河,……我不再知道我的通信处:我们假设,它起初可能是奎利纳宫。”这真是让人不知所云。必须仔细分析他此时的想象才能猜出他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来:鲁必达河是当年凯撒开始内战的地方,奎利纳宫是当年罗马的皇宫,尼采写信时也许正沉浸在自己是凯撒的幻象之中。

  大约与此同时,他给奥弗贝克写信说:“我本人正在给欧洲宫廷写一份建立反德联盟的意见书。我想把这帝国捆绑在铁甲上,挑动一场绝望的战争。在我没有左右年轻的皇帝以及附属物之前,我决不停止工作。”这表明他的自大狂和妄想狂症状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也许他以为自己是一个新的拿破仑。

  也就在这同一时期,当尼采按勃兰兑斯提供的地址寄书给泰尼谢夫公爵夫人时,在包裹邮寄者栏上写下“反基督的人”几个字,使得泰尼谢夫公爵夫人大觉惊诧;她忙给勃兰兑斯写信,问他推荐的这位尼采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是的,这都是疯病的征兆。

  1月2日,尼采摔倒的前一天,他给出版商写了一封短信,字迹歪歪扭扭,十分潦草:“把那首诗还给我──开始印《看哪这人》吧!”把哪首诗还给他?他头脑中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尼采的疯狂,有多重因素造成。遗传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自幼就有的头痛、眼痛、失眠、呕吐等症状,归根结底是大脑的毛病。他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死前大约有一年时间失去理智。尼采的脑病主要是器质性病变还是精神性病变,还不是十分清楚;恐怕是两者兼而有之,相互影响。从他童年即有病兆看,器质性病变是不能排除的,而这多半是遗传所至。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尼采的最后10年,处于几乎完全不同人接触的状况,是在真正的孤独之中。这对于他潜心思索、在精神世界里洞幽烛微、发他人之所未见是很有好处的,但对于他保持心理平衡、维护精神健康却未必是好事。

  亚里士多德说:人在独居时,要要么成为神,要么成为野兽。实际上尼采恐怕经常同时领略过这两方面的感受,反正不是正常的人。他自己常常说,感到有一种蚀骨的孤独,有时觉得自己无法忍受,恨不能随便去拥抱任何一个见到的人。这就已经是精神濒于崩溃的征兆了。待到他摔倒后病情突然加重时,他真的跑到街上去拥抱和亲吻那些素不相识的人。

  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精神活动是造成精神失去平衡的重要因素。正如尼采自己所感受到的,每一次创作激情来临、每一次登上思想活动的高峰,在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像患了一场大病,神经处于极其脆弱的状态。长久在这种不适当的紧张──衰弱──紧张──衰弱的恶性循环之中,尼采的神经系统最终失去承受的能力。

  奥弗贝克获得尼采精神错乱的消息,在1月8日赶到都灵。这时精神高度亢奋的尼采正在房东的监护之下。他也没干别的什么出格的事情,只是,不停地唱呀跳的,还用手肘击打钢琴。奥弗贝克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尼采在许多方面像个孩子。对其他人来说,尼采是没有任何伤害性的。他的状况很糟糕,但他决不会伤人的。”

  10日,奥弗贝克护送尼采回到巴塞尔,送他进精神病院检查治疗。医生写下了尼采的病况:“病人无正确的疾病知觉,自我感觉极好,感到兴奋。据称8天以来有病,常患剧烈头痛。这种病发作过几次,其时病人自我感觉很好,感到高兴,最喜欢在街上拥抱所有的人,同他们亲吻,最喜欢从围墙上向高处爬。”医生诊断为患精神错乱症和进行性麻痹症。

  几天后尼采的母亲来到巴塞尔,她护送尼采到耶拿大学宾斯文格大夫的精神病院治疗。以后一段时间,尼采那种高度亢奋的状态逐渐消失,自大狂的表现逐渐减少,但一般性的精神错乱症状越来越严重。

  尼采患病一年后,1890年1月,加斯特来到耶拿,同这位他一直敬爱的朋友见了面。他每天到医院陪尼采散步。到3月,尼采母亲得到一所住宅,经医生同意把尼采接到住处护理照料。

  5月中旬,母亲护送尼采回到瑙姆堡家中。这时妹妹伊丽莎白也由巴拉圭回到瑙姆堡。她已经成了一个寡妇:大约一年前她的丈夫福斯特自杀了。现在她同母亲一起照料病中的尼采

  以后这些年尼采的病情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有时看起来似乎还有一点点希望,他能够记起一些东西,实际上他的神志一直没有清醒过,始终未能恢复正常。

  1894年10月15日,尼采50岁生日,老朋友杜森最后一次来看他。杜森记述了会面的情况:“我清晨就去了,因为我不久就得动身。他母亲把他带进来,我向他问好,对他说他今天50岁,同时递给他一束鲜花。对这一切他毫不理解。只有鲜花似乎引起他片刻的兴趣,然后也把它放在一边。”

  下一年9月,奥弗贝克来瑙姆堡最后一次探望尼采。过后,他向洛德讲述了尼采的状况:“我在他房间见到了他。他就像一头受了致命伤的野兽那样半躺着,只想一个人呆在那里。我在那儿的时候他一声不吭。除了无神的眼睛中流露出深深的不安外,他看上去好象没有遭受病痛的折磨。”

  1897年4月,尼采71岁的母亲因病逝世。妹妹伊丽莎白护送尼采到魏玛。以后几年尼采的身体状况越来越恶化。1900年8月20日,尼采因感冒发高烧,呼吸困难,并发肺炎。医生想尽力挽救他的生命,但最后已经无力回天。

  伊丽莎白描述了尼采临终时的情景:

  “24日正午,我和哥哥相对而坐,他的面容突然改变,激烈的发作再度袭来,哥哥终于失去意识倒下。就在这时,可怕的雷雨漫天盖地而来,似乎这个高贵的灵魂,已随着雷电先升登天堂。黄昏时分,他吐出一口气,意识也有恢复的征兆,好象想说些什么。次日凌晨2时,我请他饮一些食物,他似乎看得见我,示意我把灯罩移到一边,高声地叫我‘伊丽莎白’,我满心欢喜,以为他的危险期已经过去。”

  “然后他睡了很长时间。我一直祈祷,但愿这是复原的熟睡。但那高贵的面容突起变化,转为深浓,他再一次睁开那双宽阔湿润的眼睛,安详地、无忧无虑地向四周投下严肃的一瞥,然后轻轻合拢,永远闭上了。”

  1900年8月25日中午时分,尼采病逝于魏玛。第二天,他被安葬于故乡洛肯村父母双亲的墓旁。

  其实从尼采精神发生错乱的那一时刻起,作为一个思想者的尼采已经死灭了。以后10余年的漫长岁月,他大都是如同一个植物人那样生活。可以吃,可以睡,但几乎没有任何记忆,对事物也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是虽生犹死。

  当然,头脑清醒时是那样折磨他的精神痛苦也没有了。这难道是他期待的吗?莫非只有在发疯状态或者完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抑或这是“世界意志”对他的惩罚,它在人们一瞥其本相的瞬间就让他化为顽石?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在尼采那毫无反应的面部表情的后面是否还有紧张激烈的精神活动。他已经不能与我们沟通,我们也不能与他沟通;他实际上已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但是,作为一个思想者的尼采并没有死去。他写的作品,已出版和未出版的 ,书信,手稿,大量地有待于人们去发掘,去接纳,去理解,去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生命在延续,在变形,在发展,在扩张。

  尼采失去理智后,他的肉体生命还没有终结,而他的思想生命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在他本人无法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对此一无所知。

  1893年春,伊丽莎白第二次从巴拉圭回到德国。她发现这时尼采在欧洲不少国家已经有了名气;就是在德国,也开始有较多的人对他发生兴趣。这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尼采著作的需要量不断增大。出版商瑙曼决定出版尼采文集,由最熟悉尼采思想和生平的加斯特编辑;加斯特还打算为尼采写传记。

  以伊丽莎白的为人和性格,她是不会置身事外,而且还要成为这个事情的主宰。她坚决阻止加斯特写尼采传记,她要自己动手来写。她把尼采住处的一楼改建成尼采文献档案馆,取消了加斯特的编辑人地位,另外请人接替他的工作,并且从加斯特手中收回一直由他保存的尼采文稿。以后她又从奥弗贝克那里得到尼采写给他的全部信件。

  雄心勃勃的伊丽莎白利用手中的资料,特别是当时还未出版的尼采自传《看哪这人》,准备写一部两卷本的尼采传。1894年9月,由于母亲强烈反对她在尼采病房楼下整理尼采文稿,影响尼采休息,伊丽莎白把工作室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年底,出版商付给病中的尼采14000马克的稿费,有6000马克被伊丽莎白转入她自己名下。

  到1895年初,伊丽莎白完成《尼采传》第一卷的写作。这年年底,她以向母亲提供固定生活费为条件,迫使母亲让步同意由她全权处理尼采的文献档案。下一年8月,伊丽莎白把尼采的所有文献档案转移到魏玛。母亲死后,她把尼采也迁往魏玛,尼采其人和他的作品又走到一起来了。但无论是人还是文,都完全在伊丽莎白的掌握之中。

  不管伊丽莎白是出于什么动机,她在整理和出版尼采遗著上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在让世人了解尼采这个人及其作品上面,她的功不可没。同时,在编辑尼采未发表的最后两年的遗稿时,她自拟目录,重新编排文稿的前后顺序,并定名为《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试图按照一个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者的形象来塑造尼采,又起了歪曲尼采思想的作用。其中的功功过过,很难简单评说。

  主动活着的尼采是处于一个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生之痛苦与生之欢欣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现在被动活着的尼采仍然是一个矛盾:人们对他了解得愈多,误解也就愈大。这真是莫可如何的事情。

  生前死后,除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还有什么呢?

  一个哲人的思想,除了像一阵掠过的清风,还能是别的什么呢?

  是的,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

  但这也就够了。

  尼采年表

  1844年

  10月15日 弗里德里希·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吕岑附近的洛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

  1846年

  7月 妹妹伊丽莎白出生。

  1848年

  2月 弟弟约瑟夫出生。

  1849年

  7月30日 父亲卡尔·尼采因患脑软化症去世。

  1850年

  1月 弟弟约瑟夫病亡。

  春季全家迁居瑙姆堡。

  1858年

  10月 进入瑙姆堡附近的普夫塔文科中学学习。

  在校期间与同学卡尔·冯·戈斯多夫和保罗·杜森结为好友。

  1864年

  10月 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

  1865年

  10月 转学到莱比锡大学继续攻读语言学。

  阅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影响。

  1866年

  开始与同学埃尔温·洛德结为好友。

  1868年

  11月8日 在莱比锡结识理查德·瓦格纳。

  1869年

  2月 被巴塞尔大学聘为古典语言学副教授。

  5月17日 首次到卢塞恩城郊的托里普森拜访瓦格纳。

  5月28日 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讲,题目是《荷马与古典语言学》。

  1870年

  《悲剧的诞生》。(1872年1月出版)

  3月 被任命为正教授。

  8月 以志愿看护兵的身份参加普法战争,传染上白喉和痢疾。

  10月 因病退役,回到巴塞尔大学,与同事弗兰茨·奥弗贝克结为好友。

  1872年

  2─3月 在巴塞尔大学作题为《我们教育设施的未来》的演讲。(后作为遗著出版)

  5月22日 参加拜洛特音乐节大剧院奠基典礼。

  结识玛尔维达·冯·梅森布格,后成为好友。

  1873年

  《不合时宜的思想》第一部《忏悔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未完成,其片断后作为遗著出版)。

  1874年

  《不合时宜的思想》第二部《论历史对人生的利弊》和第三部《教育家叔本华》。

  1875年

  10月 同音乐家彼得·加斯特(海因里希·克塞利茨)相识,后成为好友。

  1876年

  《不合时宜的思想》第四部《瓦格纳在拜洛特》。

  8月 前往拜洛特出席首届音乐节。

  9月 同心理学家保罗·雷进一步交往,成为好友。

  10月 因病获假,同保罗·雷和玛尔维达·冯·梅森布格一起在索伦特过冬。

  10─11月 在索伦特同瓦格纳最后见面。

  1878年

  《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第一部。

  1879年

  病重,辞去巴塞尔大学教职。

  1880年

  《漫游者及其影子》,《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第二部。

  3─6月 首次在威尼斯逗留。

  11月开始 首次在热那亚过冬。

  1881年

  《曙光》。

  首次在瑞士恩加丁高山疗养地西尔斯─玛丽亚度夏。

  1882年

  《快乐的科学》。

  3月 在西西里岛旅行。

  4月 结识露·冯·萨乐美。

  11月开始 在意大利拉帕洛过冬。

  1883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二部。

  12月开始 首次在意大利的尼查过冬。

  1884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

  8月 亨利希·冯·斯坦因来西尔斯─玛丽亚拜访尼采

  1885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6年

  《善恶的彼岸》。

  1887年

  《道德谱系》。

  1888年

  4月 首次在都灵逗留。

  乔治·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开设关于尼采的讲座。

  5─8月 《瓦格纳事件》。

  《酒神颂》。(1891年出版)

  8─9月 《偶像的黄昏》。(1889年1月出版)

  9月 《反基督的人》。(1894年出版)

  10─11月 《看哪这人》。(1908年出版)

  12月 《尼采驳瓦格纳》。(后收入全集出版)

  1889年

  1月 在都灵精神错乱,送往耶拿大学精神病院。

  1890年

  5月 母亲护送尼采回瑙姆堡。

  1897年

  4月20日 尼采母亲去世。

  妹妹伊丽莎白将尼采迁移到魏玛。

  1900年

  8月25日 病逝于魏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尼采传  尼采  尼采词条  年表  年表词条  第七章  第七章词条  茫茫  茫茫词条  生死  生死词条  尼采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