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攻击性:从喜欢否定别人到和谐沟通

我见过很多人思维敏锐,逻辑性强,非常聪明。当他们开口,你会发现他们的言语非常有见解,甚至深邃而独特,让你有时候会暗暗佩服。但是当他们说到你的事情的时候,你反而会觉得不舒服,他说的似乎都对,都在理,但自己就是不愿意接受,总感觉哪里不对头,但是又说不上来。

这就是常见的:你说的很对,但是你的表达方式让我不舒服。退之就是:那只是你的观点,请不要强加给我。再退之就是: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这三种交流方式也代表着我们对于那些让我们心底不舒服的话的常见方式:说的似乎在理,但是伤害了我的感情;说的不在理,伤害了我的感情;说的很偏执,激起了我的反抗很愤怒。

如果我们用个词来概括这种沟通。就是:攻击性。

生活中总能遇到那么些人,无论他怎么掩饰的和蔼,你都能嗅到他身上的火药味。即使你们在很客观的讨论一个问题,你也能感觉到他身上莫名的情绪。有时候你的情绪也会被唤起,让你很反感,甚至愤怒,以至于让沟通成为了言语的形式,情绪的暗斗。说了什么全然不重要,只想在气势上干倒对方。

我也这样。在面对一些人和一些情境的时候,我表现成为了一个极度不负责任的心理师。我会拿弗洛伊德教会我的东西去评判别人,去“野蛮分析”,去说你为什么会这样。当别人不认同我的时候,我就很生气。我要在心里指责一通,觉得你明明错了,还要抗拒。或者就干脆展开了激辩,拿出我全部的力气。最后也常常是两败俱伤,让我扔下一句话:好吧,请允许我们观点不同。即使当我这么说,我也难以遏制内心的孤独感。

在一次聚会的时候,一个心理师和一个朋友都来参加。展开了几句很有情绪的对话后,我先是在心里默默朝笑了这个咨询师,然后根据“你所看不惯的其实是你正在做的”的理论,又嘲笑了自己。

心理师:我是个心理学爱好者。(经常这样谦虚)

某朋友:我是心理学老师。(是真的学校里的老师)

心理师:我们都把自己称为心理爱好者,你把自己称为心理学老师,就是显得比我们高级呗……

某朋友:不是这样的,事实是我一点都不喜欢别人叫我老师,&*#¥……

心理师:我觉得你这就是在阻抗!一点都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你这是在阻抗”心理师们常开的玩笑。当心理师们遇到挫败的时候,会把问题的责任归因于来访者。而这是心理咨询的大忌,所以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开玩笑。但是当这个心理师很认真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还是让我大跌眼镜。

我忍住了没有评判,但我是想评判的。我觉得她错了,一个心理师怎么可以这么无知和固执,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攻击性。

然后我又觉察了自己的想法,就开始了嘲笑自己:你所嘲笑的她,不正是你在对她做的吗?

是的。我也常常跟人争论,常常失败。然后以看不惯、鄙视、否定、狡辩、不屑等方式完成攻击。我常常觉得对方有问题,却不愿意看到。虽然我没说出“你这是阻抗”这句话来,但我思维的过程和这句话没有两样。

觉察是个很好的修行方式。我开始觉察我整个内心的活动,开始去看自己的攻击性。

在以前心理训练的时候,有过一个你为什么想成为心理师的动机训练。我曾经很鄙视那种为了“看起来很智慧”的人。我想我也这样了,为了显示我是对的,我知道的很多,我掌握了真理,知道了潜意识动力,所以我要通过各种“野蛮分析”、“传播真理”来让人们“拨开云雾”。我把价值感建立在证明“我是对的”、“我是睿智的”基础上。当人们不能主动这么表扬我的时候,我就要主动出击,主动去发现别人的错误,主动给他指出来。并且我常常冠以“为你好”的名义指出他的错误来。有些人会很配合我,所有所思的认同了我,然后强化了我强大的形象。有的人不配合我,这让我很生气:那么多人都认同我,你凭什么不认同我,肯定是你的问题。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逻辑。但我就喜欢那么跟自己玩,而且默默玩了很久。

当争论没有结果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是“对的”的地位,我常常会展开了第二波攻势:拼命证明你是错的。你这么做哪哪不好,你的观点和思想哪哪有问题,你做的这个事多么错误与不值得,我会利用我庞大的知识体系和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强大逻辑来证明。直到对方哑口无言或我们陷入僵局。

我用了很久的时间承认了这个事实:我是一个逻辑良好的攻击性的人。

也用了很久的时间承认了另外一个事实:当我逻辑性不好跟着内心而走的时候,才是我真诚的时候。

攻击性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借以展现自己的价值。当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候,至少要证明对方是错的。当不能证明对方是错的时候,至少要在心里这么觉得。攻击性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心理游戏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然而他是怎样,我全然无知。他人表现出来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己,我观察到的他人表现更难以是真实的他人。我用自己的经验和体系给他人贴上个对或错的标签,过早的下了个结论,只能说明我是个肤浅的心理师,甚至一个病的不轻的人。

还好我承认我有病。有病就能治,治了就能好,能好就还有希望。

还好我还有救。

很多心灵导师在教人们不要去评判。但是后来我不这么觉得,真正的关系并不是不分是非,不指出对错,完全不评判。而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交流。人们之间的交流,语言只是为了传递给信息。除了我们要共同协作完成某个任务,然后不相往来的那种关系外,其他的都需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在和陌生人、朋友、同事、恋人、亲人等关系里,我们与他们的对话,必然是先建立连接,才有可能完成交流。

而完成让对方听到并听进自己的话,采取或至少考虑自己的意见,不急着抗拒,其实也没那么难。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我慢慢学会了做这些,可以更好的去交流:

倾听。似乎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词汇,每个心理师在学习之初都会强行进行的训练。但是后来却被渐渐忘记。但这绝对不是心理师专属的词汇,他属于每一段关系中的每个人。有时候某段关系里我常常想“不用说了,我知道你怎么想的,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而打断了对方的继续表达就急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来才知道,无论你知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都是自己的主观臆断,都需要去耐心听完。

倾听才能理解,理解才能交流,交流才能说服。而不是要求对方“你要理解我”。对方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可以倾听并真正理解对方的基础上的。

尊重。这个也是我们都被训练过太多却又被渐渐遗忘的词汇。尊重就是不搞英雄主义,虽然一个人可能博学,但其理论程度的正确度却未必及居委会的老大妈。典型的例子就是那道难倒了无数博学之士的化学题:“A由B转化而来,B在沸水中生成C,C在空气中氧化成D,D有臭鸡蛋的气味。请问ABCD分别是什么。”

尊重就是放下“我是对的”、“我是唯一”的执着,而是允许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甚至去向对方学习他的是否有可取之处。尊重也是放下了任何可能的姿态,在人格和感情面前,我们是全然平等。并且,我愿意保持谦卑的姿态来让你感到舒适。

好奇。这是我后来学会的很开心的方式,去好奇每个人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先把自己的观点和真理放一边,去好奇那个人,他为什么要这样,他怎么了。不是去分析,只是去好奇。像一个小孩子看着偌大的世界一样,充满了新鲜。新鲜之后进而敬畏。

出发点。小心的检查自己为什么要说这些话,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否夹杂着优越感的动机,还是单纯出于想要关心。我发现不同的出发点在第一句话表达出来后,就会得到不同的反馈。当我夹杂着想证明自己的优越感的时候,我很容易遭到拒绝,这种拒绝让我很不爽,我会进一步想解释清楚。但是当我表达出关心而说话的时候,我也常遭到拒绝,但却会说:没关系,也许我也有问题。

心态传达出来的,就是非语言的沟通。情感连接的建立,也是非语言沟通完成的。只有非语言的连接做好了,语言的沟通功能才可能实现。即使说服,也成为了没有那么难。总之,先连接,后沟通。

这都建立在让自己的心更宽的基础上,重新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感到价值的方法,而不是再采用攻击的方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攻击性  攻击性词条  否定  否定词条  沟通  沟通词条  别人  别人词条  和谐  和谐词条  
科普社会心理

 你不快乐是缺少——目标

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自己不快乐或者快乐不起来,除了一些现实的因素以外,自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有些境遇比较困境的人也很快乐,而有些境遇比较好的人却也不快...(展开)

科普健康心理

 走出心理创伤的6种方法

心理学上的创伤一般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创伤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和麻痹感。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提到心理创伤,我们就会想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