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美国印度基金会:一桥飞架南北

印度的志愿精神”考察纪行之二1

        转眼已是年末,回忆年初3月在印度访问的志愿组织,仍然是历历在目。触动之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志愿精神到底是如何发挥最大的能量?在志愿精神需不需要管理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管与不管,重要的是在合理的情景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蕴涵在志愿精神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在《纪行之一》中,详细叙述了赤脚学院的发展。这种志愿服务或者说志愿运动极大地改变了印度农村。这里并没有任何严谨的志愿者管理流程,但是这种以社区为本的志愿运动的影响力是世界都可见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佳实践。

本文所记述的是在形式上更为条理化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并且这两家组织都志在搭建志愿者与NGO相互支持的平台。无论是跨国界的美国印度基金会,还是更专注于搭建本土志愿者平台的ivolunteer,良好的志愿者管理(或者说是支持)体系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这个体系之后的志愿者理念。

 

 

 

地震“震”出来的基金会

 

 

        2001年1月26日,印度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共和国日。就在同一天清晨,一场里氏7.9级的强烈地震发生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与巴基斯坦交界处。村落和城镇被夷為平地,这就是被称为世纪梦魇的“1·26”地震。这不仅是50年来印度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也震出了今天赫赫有名的美国印度基金会(American India Foundation)。

 

 

        这场毁灭性的地震使得数万人死亡,几十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不记其数。

 

 

        地震发生后,当时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呼吁发起“拯救古吉拉特邦运动”。政府还向该邦提供50亿卢比(约合1.08亿美元)的援助。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也纷纷组织救援。

 

 

         与此同时,刚于几天前卸任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联系,询问如何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印度人民共同面对危机。经过克林顿和众多在美的印度裔商业领袖的共同促成,美国印度基金会在危难中诞生了。这些最早的发起人包括当时麦肯锡(McKinsey & Co.)的合伙人顾磊杰(Rajat Gupta)、花旗银行(Citibank)高级副董事长维克多•曼尼兹(Victor Menezes)。这两位都是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毕业生。

 

 

2001年3月,美国印度基金会正式成立,以促进印度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使命,旨在促进印度的教育、健康关怀和就业机会;给关心印度的个人搭建信任之桥、推动现实、促进梦想的实现;提供一个安全的渠道,将在美国的慈善资金给予在印度有良好声誉的NGO、基金会和NPO;建设一个长期、透明、有信任度和责任感的机构。

 

 

        2002年1月,在基金会运作9个月之后,已经筹集到7百万美金,并且派出救援队与当地医生一起工作,参与灾后的救援工作。一个试验性的志愿服务队(service corps)项目也已经完成。通过这个项目,有技术和管理才能的志愿者可以参加到那些需要他们的在印度的NGO的工作之中。

 

 

在灾难的两年之后,2003年6月23日,有“诗人总理”之称的瓦杰帕伊总理在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引用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当黎明来临,我们就从个人生活的封闭和孤独中自由了。就是这时我们看到了光明,这是赐予全人类的永远的光明。就是这时我们开始了解他人,开始在生活中彼此合作。”

 

 

        地震是一场灾难,“就是这时我们看到了光明”。

 

 

        同样的机构还有很多。虽然他们的发起人都在印度本土之外,但是他们无一不在关注印度的发展,并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回馈印度社会。印度发展和充权志愿组织(Volunteers for India Development and Empowerment,简写为VIDE)就是其中的一员。地震之后,同美国印度基金会一样,VIDE的成员也在积极为印度国内募集资金。

 

 

        贡献及回馈社会,可以说是个人的一种自发的情感,这也是志愿组织存在的必要和生发的基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志愿服务队(service corps)

 

 

        志愿服务队是美国印度基金会一个重点项目。每年挑选20名美国公民在印度本土的NGO进行为期10个月的志愿服务。申请十分激烈,这20名幸运者通常是在250名申请者中挑选出来的。这些志愿者一般要求本科毕业,通常在21-35岁之间,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

 

 

        通过这样将技术和知识“搭桥”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年轻的美国人、尤其是印裔美国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印度,并且帮助印度的NGO进行能力建设;同时,也通过这个窗口,让美国的捐赠者更多地了解印度的发展领域。在过去的5年中,美国印度基金会已经向印度派出了116名志愿者

 

 

        对于美国印度基金会而言,时间和才智与钱财的捐赠同等重要。

 

 

        理念决定了做事的方式和态度。志愿者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者。他们付出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知识,他们有热情、有理想,他们是在用自身的行动说话。但是如何更加积极地去调动志愿者的领导力,对每一个有志愿者参与的机构都是一个挑战。

 

 

        在整个过程中,美国印度基金会的作用不仅是从众多的申请者中真正捕捉到那些有志愿精神的申请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将这些志愿者的才智和技能匹配到真正需要他们的NGO中,使得志愿者和NGO双方都能够受益。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这确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对NGO的了解、对机构需求的了解、对志愿者技能的了解、期望的把握。当火柴遇到可以燃烧的介质,它才可以发出光和热。

 

 

        在第一个试验性的“服务队”中,所有的志愿者都必须符合3个条件:有作志愿者的经历,在过去的5年中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懂得当地语言。和很多机构不同,美国印度基金会认为志愿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当地的社区并建立信任感。在2周的入职介绍之后,志愿者可以有6周的时间仅仅是熟悉社区。总共只有3个月的试验性项目,还剩6周可以进行服务。磨刀不误砍柴功。

 

 

        3个月之后,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NGO希望志愿者继续留任并担当正式的工作,一些志愿者也希望延长服务时间。从这个试验性的项目中,美国印度基金会也学习到很多。首先,志愿者的技能和机构需要的匹配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志愿者和机构本身都应该清楚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管理好各自的期望值。

 

 

       对志愿者的支持也是志愿者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一旦确定了候选人,美国印度基金会为其提供来往美国和印度的往返机票,健康保险和食宿补助。尤其,如果需要,他们会为志愿者提供和工作相关的培训。在任期中间和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志愿者会有一次见面会,共同分享和交流他们的经历。

 

 

         实践表明,对于很多志愿者,尤其是那些和残疾人士一起工作的志愿者,这段经历会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

 

 

         美国印度基金会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化”的,从机构的设立之初精英人物对其中的投入,到良好的机构管理和运作,甚至对志愿者的选择,都是高进入的门槛。

 

 

        与之相反,在接下来介绍的另外一个志愿者机构ivolunteer,则完全是平民化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是他们核心的理念。

 

 

 

 

 

 

 

iVolunteer:搭建本土志愿者的平台

 

        如果说美国印度基金会的“服务队”项目跨越了国界,iVolunteer 作为一个印度本土的志愿组织,则更专注于在国内搭建志愿者的平台。

 

        iVolunteer 在印度全国4个城市设有办公室,在过去的3年中,平均每个月会向NGO输送120名国内志愿者

 

人人都可成为志愿者

 

         iVolunteer认为,作为一名志愿者所必须有的,不是时间,而是一颗热忱的心;作为志愿者,你不仅学习别人的需求,你也会更多地了解你自己。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帮助自己。

 

        与美国印度基金会挑选志愿者的严格要求不同,在iVolunteer,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没有年龄、性别、职业或者其它任何工作经验的限制。所需要的,就是对事业的奉献、对工作的忠诚和对机构的承诺。

 

        这一理念,并不仅仅是口头的理念,而是落实在iVolunteer志愿者管理的手册中。在手册中这样写到:“只要任何个人清楚地表达了作志愿者的意愿,他/她都应该可以注册为志愿者,并且只需要记录姓名和联系方式”。

 

平台的角色

 

        在志愿服务任务的分配上,iVolunteer以志愿者为本可以说体现在每个环节。首先,iVolunteer需要根据愿意从事志愿服务人士的兴趣、技能帮助匹配相关的服务。然后,口头和有兴趣人士进行讨论。如果有可能,可以去接受志愿者的机构将志愿者介绍给机构的成员。在志愿服务的最初7天里,志愿者还有适应和选择的权力;如果不合适,可以调配到其它合适的机构。

 

        同样,对于寻求志愿服务的NGO,iVolunteer首先负责审核其资格,并且需要走访办公室、项目点和受益人群,以更好地了解机构和机构的需求。

 

“南南合作”

 

        美国印度基金会的方式是在发达国家筹集资金和志愿者输送到发展中国家。与此不同,在人人都能成为志愿者这一理念下,iVolunteer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志愿者仍然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作为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的合作伙伴,他们在印度本土招募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作为vso的志愿者输送到其它发展中国家。作为本土的一个志愿者平台,它既将重点放在印度国内,也通过国际机构,将志愿者输送到海外。这种模式是可供借鉴的。

 

        此外,iVolunteer还发展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志愿者项目。通过对公司的员工志愿者项目,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在校大学生的志愿者项目,也使得青年人有机会看到并接触到真正的草根NGO的工作,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工作的NGO。

 

 

 

参观后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园。无论是哪一种志愿者机构或者志愿者管理模式,良好的志愿者管理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制度的运作需要机构有良好的管理。无论是美国印度基金会的精英化,还是iVolunteer更加平民化的理念,只要在相应的情景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蕴涵在志愿精神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那么,这样的机构就是成功的推广志愿精神的机构和平台。(付涛译,原文刊载于英文刊2006年9月)

 

 

注释:

 

 

1.“印度的志愿精神”考察纪行之一,见《中国发展简报》2006年4月,总第二十九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美国印度基金会:一桥飞架南北  飞架  飞架词条  印度  印度词条  美国  美国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南北  南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