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软实力提升|NGOer的价值及专业性体现

       有人说,NGOer很高尚,做的事很伟大;有人说,NGOer只讲情怀没有效率,应该向商业学习;有人说,NGOer很新潮,人人都能做。

 

       作为深耕农村发展领域的NGOer一员,想说:

 

我不服!

我不服!

我不服!

 

       做NGOer既不高尚也不新潮,它只是众多普通职业中的一类。它只是更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非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若想要做好且从中获得个人成长并实现自我价值,有它的专业性和能力要求,且这种能力,更多体现在软实力而非硬技能。

 

       “软实力”(Soft Power )概念是20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对个人的综合实力而言,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硬实力一般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力,如学历、技能证书、本领等;软实力则是指暂时难以估量的能力,是一系列影响人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全职NGOer,前7年,在国际发展机构不同项目点的农村社区做减贫与发展实务,近3年,在现在的机构做发展研究与支持。NGO的价值——对参与式赋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是激励我前行和成长的动力,并深信,它也是公益的本质。

 

       那么,具体而言,要匹配这份工作,我们所需具备和持续修炼的软实力应包括什么?或许可以从专业培养和实践升级两个层面来看:

 

       (一)专业培养角度

 

       我是中农大发展专业毕业的。记得我们主修的课程,除了参与式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沟通谈判、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及相关课程外,还会辅以小组实践任务,如进入社区开展参与式规划、参与国际发展项目评估、考察都市农场后再组队讨论。它培养的除了参与式规划、项目管理技能,还包括团队协作及实践调研能力

 

       尽管在校时我和同班的众多同学一样,对专业前景充满迷茫。但毕业十年之后再看,我们全班31人,混得都还不错。有地产大亨、银行高管、公务员、空警、创业老板,高校教授,有在企业500强的、国际观鸟协会的。

 

       尽管行业跨度大,但大家会觉得:这种多元选择的呈现正是发展专业的特质,这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对自我的追求。而我们身上,如应变、立足实践、遇阻不畏、团队精神这些共性,也是专业学习带给我们的,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理念、行事的东西,是我们适应各种工作所需的通用能力,软实力的体现。

 

       (二)实践升级角度

 

       如果参与式规划、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实践调研能力是通用能力,那么,要进一步做好NGO工作且体现它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专业性,在软实力提升上,至少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个人品行;2.同理心、责任感;3.批判性思维。

 

个人品行

 

       这张照片拍于5月底,我与几个前辈去他们项目点回访,进村后与村民随意坐下时的场景。

 

       右边这位男士,近70岁了,是当时负责项目执行的同事。尽管项目退出后他离开这里近7年,但一进村就快速融入到村民中:一边嘘寒问暖,“你是那个谁谁谁吧,近况怎么样,有什么想法...” ,一边在小本子上认真做记录,着实让我惊讶和感叹。

 

       如果我回到过去负责的项目村,会是怎样的场景?这些值得学习的、NGOer言行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品行——是能低下来走进去,和人打成一片,构建平等交流和相互倾听的氛围;是耐得下心的长期陪伴,有即使走了还是朋友的情感连接,我真的具备并内化了吗?

 

       同理心、责任感

 

       这张照片拍于去年3月初,我到小云助贫中心工作的河边村学习考察,夜晚睡觉的地方。

 

       四面透风的木墙、三人合挤的床和被子,还有进村8公里泥泞黄土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村民骑摩托车载我进去,异常颠簸,我紧握车把扶手,脑袋里装不下任何东西,只能神经高度紧张地祈祷这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平安过去,每次想起都心有余悸。

 

       尽管这10年间,我到过很多贫困地区,见过许多贫困家庭,但这个地方的贫困让我震惊,震惊于在扶贫攻坚30多年以后,在政府承诺2020年全国都要脱贫的大背景下,依然还有这样或更多这样的贫困村庄真实地深刻地存在着,存在于扶贫行动或政策红利无法完全覆盖或忽视的偏远地区。

 

       尽管在小云助贫中心介入这个村子一年后,它被更多地关注,它出了名,它幸运地改变了村容村貌,社区物质和精神水平都在提升。但周边的其它村子,是否能够同样幸运?

 

       如果我们的工作仅止步于回应某个村的需求,那极可能是在助长因资源分配不当增加不公的风险。NGO应有更大的目标和责任:通过一个村或多个村的干预示范,推动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以使更多贫困社区获得同样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里包含着发展人应具备的:对弱势和不公处境的敏感和同理心、平等心,责任感。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为何援非、西方普通公民为何捐款给贫困落后地区,会说自己都还面临很多社会问题,为什么要管别的人和地区?但作为相信每个人无论国别、种族、性别都应该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发展人而言,真能你是你、我是我,只看一个点,只照顾我的小局部,不管全局么?这样的边界意识是我们应勇于打破的。

 

       批判性思维

 

       这张也是5月底拍的,我参加某基金会的慈善论坛。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在演讲发言中提到的,为什么说商业是最大的公益?

 

       我提它,不是说让我们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关乎着每个人如何去理解公益和商业,理解我们背后的价值选择。所以我想强调的是:在我们偏向是或非的判断之时,能不能对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说法多一点反思、多一些审辨和批判(critical thinking),不要人云亦云,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她们这么理解,我那样理解?同时,也保持一定开放性,或许换个时空、拉长时间维度再看,多数的是与非都可能变化。

 

       公益也是NGO工作。我不否认商业思维运用于公益的价值,但商业能否成为公益?这取决于行动的人,他所信奉和想要传递怎样的价值,google和baidu都是商业公司、都做搜索引擎,但哪个更可能贴近公益、促进社会的持续改变?

 

       同时,我也想强调,当商业升级的同时公益升级并不落后。当你们说做公益只谈情怀时,我们早已把情怀埋进心里,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更有效,是在公益新时代如何建立NGO的理性、呈现丰富多元的声音和主张——平等公正,人人能够自主选择,实现人、自然、社会的永续发展,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非要说情怀是什么,无非是我们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关注的社区、服务人群,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好奇心和热情罢了。你相信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做一个发展人,一个NGOer,要持续修炼,要学习和实践,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终究,不过是在努力想做个好人,一个清醒的人。

 

互动一刻

你觉得NGOer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你在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上的现有路径和阻碍是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看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专业性  专业性词条  体现  体现词条  实力  实力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  
公益

 再谈“倡导”的含义与辨析

之前在邮件组中分享过一些国内NGO从业者关于倡导的理解以及与一些相近概念的辨析。(详见《什么是倡导?倡导的概念与辨析》[点击下载])。但我们并未给“倡导”一个标...(展开)

公益

 风中的格桑花

 2011年8、9月份,一个叫“格桑花”的中国最大的教育救助民间组织遭遇了一场舆论风暴。此间,《公益时报》多篇直指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协会(以下简称格桑花)的批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