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校本课程不是任意填充的“筐”

新学期开始了,放学回家的女儿,将沉重书包中的新课本一本一本地掏出来,除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之外,还有《书法》《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国防教育实验教材》《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等。

看到这些教材,不免为之惊愕。小学五年级居然有这么多课本,课程如何排得开?又哪有足够的师资开展所有的教学活动呢?女儿说,这些课程多半是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兼任,书本也只是发给我们,很少开课。

女儿所在的学校是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文明礼仪传统学校。我想,发放这些教材目的是开展相应的教育。学校基于校本实际,发展特色课程本无可厚非,但是无视学生的承受能力,无视学校的师资状况,一味地做加法,这并非理性之举,除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之外,还会导致校本课程有名无实。

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也是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体现。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却不能过于随意。假如,开展足球特色教育,便开设足球课程;开展艺术教学,便加入地方戏校本课程;开展国防教育,便开设国防教育课程……把校本课程当成任意充填的“筐”,结果就是课程过多过滥,以至影响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却并不是课程本身。丰富多彩的教材并不等于丰富多彩的课程。将教材等同于课程的做法本身就是教育的误区。事实上,对于校本课程,学校应当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统筹安排所有教育教学活动。

可以想象,在课堂上,老师拿着书本,按着教材讲授国防教育,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枯燥与乏味,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如果能够在学校文化历史中发掘相关因素,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旅生活,请老战士到校讲革命故事,观看战斗老电影,等等,并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其中,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的校本课程又怎么不会落地生根呢?

再者,在课程管理层面,应加强课程整合,如将地方戏课程纳入音乐课教学,将书法课纳入美术课教学,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思想与品德课教学,将足球课纳入体育课教学。课程的整合、设计与完善由相关学科教师完成,而非一味地发放一本又一本教材,开设一门又一门校本课程

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校本课程为中小学教育的开放性与个性化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但如何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却需要学校管理者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切莫任意为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本课程不是任意填充的“筐”  校本  校本词条  填充  填充词条  任意  任意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