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2020年中国经济与政策形势的六大判断

12月19日,在第一财经主办的“2019陆家嘴年会”上,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做了题为《2020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展望》的主题演讲。

在演讲当中,沈建光对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最近中美贸易磋商进展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中美贸易磋商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为中美双方创造了宝贵窗口期,外需压力有所减轻,消除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在外部局势缓和的窗口期,中国可以更加专注解决国内发展和民生保障。

同时,他还在演讲中提出了对2020年中国经济与政策形势的六大判断:

一,经济增速并非一定要保“6”;二,因城施策下房市继续分化,投资整体温和下行;三:消费的机会在于服务消费与下沉市场;四,短期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仍是稳增长与降成本,而非猪通胀;五,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速,LPR改革后本轮降息周期实际上已具备开启的条件;六,财政加力,基建将成为政策主线。

以下是沈建光的演讲全文:

站当前展望2020年是非常有意思的,最近很流行这样一句话:“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在我看来,判断明年经济形势最核心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第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判断。

我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想跟大家分享几个话题。

一、 如何看待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

二、 2020年中国经济与政策研判;

三、 从京东大数据看宏观经济走势。

如何看待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

12月13日,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主要的内容包括:原定于12月15日上调的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暂缓加征,并且10月加增的关税税率减半;中国方面则将加大自美农产品采购力度;协议文本也将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金融服务、汇率和争端解决等部分;特朗普发推特声明,表示第一阶段协定有利于双方,第二阶段协定磋商将马上开始。

从官方的表态上看,中方的态度非常正面,特朗普也说这是非常好的协议。在我看来,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就是特朗普政府让步的表现。回顾今年五月份的谈判,美方始终坚持谈判就是要达成终极协定,而中方的态度是想先解决关税问题,再谈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美方让步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同时,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也是来之不易的。中美贸易历经一年多的摩擦,最后有一个来之不易的协议,对中方来说也是很关键的,当然协议的内容也是各有让步。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协议达成后外需压力有所减轻,考虑到前期关税对相关商品出口增速的显著冲击,短期内出口信心得到改善,外需可能有所提振。

美方承诺取消12月15日拟加征关税,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同时,10月加征的1200亿商品清单关税税率减半,这对出口压力也是很大的缓解。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在被加征关税之后增速都出现显著下滑,说明关税对中国商品出口美国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另一方面,中国自美进口的各类商品增速也普遍下降,最差的时候增速跌幅达到80%,美方对华出口受的影响其实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承诺增加对美进口并非一味让步。第一阶段协议中,中国承诺在未来两年内进口各类美国商品和服务的总金额比2017年中国年度进口水平高出不少于2000亿美元。这里面是把进口商品和进口服务加起来的,过去几年中国进口美国的服务几乎是停滞不前的,美方很多诉求不光是在商品上,还有服务业进口。中国当前对美旅游进口在服务业进口占比达到56%,这在服务贸易当中不是很正常,所以金融服务等本来就存在比较大的增长空间,这也是我们开放改革国际化的诉求,所以并不是想象当中要让很多步,而是这些领域本来就有巨大空间。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我认为一月份签下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对中美双方是互利的,只有在互利的情况下才能达成最后的协定。这也是经过一年半的教育,中国经济、美国经济都付出了很大代价,包括美国今年农民破产数量创了新高,特朗普专门给美国财政补款180亿美元补贴农民,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双方贸易战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为中美双方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

中国而言,首先,分阶段削减关税以及停火,消除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在外部局势缓和的窗口期,中国可以更加专注解决国内发展和民生保障。第二,双方博弈的战场仍控制在相对有限的范围,有效防范了贸易战向更广泛领域的蔓延,避免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第三,增加美国农产品购买,有助于增加农产品供应,平抑今年猪周期下迅速走高的食品价格,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第四,协议符合目前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步伐的方针基调。

从美国的层面上,首先,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对竞选连任的特朗普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中国增加美国大豆的采购,一直是特朗普连任诉求下争取中西部豆农的利益关切所在。第二,经济牌也是特朗普连任的王牌。美方暂停加征关税的约1800亿美元商品主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玩具等商品。这部分商品中国占美国进口比重接近90%,可替代性远低于前四批已经加税的商品。第三,中美协定之下,特朗普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大选。

事实上,中美贸易摩擦最大的伤害不是在经贸领域,在文化交流、留学生、签证等很多方面其实都在蔓延当中带来的问题,我在两年前就提出了担忧,贸易战最怕的是中美经贸关系有问题,中美经贸关系是压舱石,一旦有问题,科技领域、文化领域、留学生领域,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制度的差别,还有超级大国和第二大强国的竞争方面,这些方面都会有问题。

2020年中国经济与政策形势研判:经济增速并非一定要保“6”

在研判明年的经济形势的时候,可以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四中全会一脉相承。

四中全会有几个方面的提法非常重要。经济方面,四中全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变,但下行压力下,对经济的行政管控可能强化;更加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关注收入分配改革。

这一点非常重要,要牢牢把握住“开放”。我们发现,今年虽然经济数据指标都在下行,但是有一个指标特别乐观,就是在全球对美国直接投资下降40%,对欧洲下降30%的情况下,全球对华直接投资今年增长了7%,这是很不得了的一个成就,全世界都在下降,为什么中国没有下降?就是由于中国自己的开放政策。比如说特斯拉,如果没有把外资控股50%的线变成100%的话,特斯拉就不会来华投资。世界三大石油公司,壳牌、美孚、巴斯夫每家都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这个方面,我觉得开放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中国越来越欢迎国际投资者,负面清单就只剩17项了,过去是44项,这对外资的吸引是非常多的。

同时,四中全会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说明中国高层对于大数据、区块链,高科技的重视程度,科教兴国。其他方面强调制度自信,更加强调公有经济主导地位,这些都是四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主要的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出的三个“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明年为什么要稳?因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时间点,需要脱贫、需要经济的稳定,所以稳是很重要的。

中美贸易协定第一阶段达成、以及当前的政策方向下,我们对2020年中国经济与政策形势有如下六大判断。

判断一:经济增速并非一定要保“6”。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达成,关税压力较此前有所减轻,短期内环境改善,经济短期企稳概率上升,健康的增长要比纯粹靠刺激达成的增速更有利。政策面不再依赖短期大规模刺激和房地产,基建加速补短板和金融供给侧改革可能成为2020年托底的主线。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相对还是比较平稳的,而且最近对资金的调控力度也在加大,因此明年房地产还是会稳定,指望明年房地产放水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判断二:因城施策下房市继续分化,投资整体温和下行。

2020年投资或温和下行,幅度不会很大。土地成交价款以及百城成交土地总价预示,作为领先指标的土地购置费增速在2020年可能继续走弱。其中,一季度可能出现明显回落,之后有所恢复。根据历史数据,在新开工持续高于竣工的时期,施工面积通常出现上行或维持高增。过去几年新开工持续高于竣工,积累的未完工部分仍有望成为明年稳投资的助力,从而抵消土地购置费的回落,平滑房地产投资的下行。

从需求侧来看,当前中国人均住宅面积处于较高水平,未来政策调控基调不改,但不排除因城施策下的局部适度调整。

从中长期的角度,政府还是会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短期则不会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这样做得目的就是为了遏制房地产业高杠杆风险,同时降低其对实体产业的挤出效应;本轮调控是决策层核心意志的体现,房地产调控将摆脱过去的周期,向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迈进。

因此,我认为,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触及底线或房企资金链风险加剧,在因城施策的前提下,部分库存较高、土地依赖度较高的城市可能出现边际微调;但不会出现政策的全面放松。

判断三:消费的机会在于服务消费与下沉市场。

今年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消费零售只有8%的增长,而去年是9%,其实就是增速下行了。但是居民的储蓄率是上升的,而且中国的医疗保健、文化、教育这些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上行,说明这些方面的消费机会其实是巨大的。明年还会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在不出现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中国的零售市场将第一次超过美国,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刺激消费,但是这次消费刺激措施和2008年完全不一样,没有靠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而是在制度上打通保护消费者权益、遏制垄断、打通要素市场流动,特别是物流,中央在农村各种各样的物流打通,鼓励电商发展,这个方面更进一步的促进消费。

判断四:短期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仍是稳增长与降成本,而非通胀。

本轮通胀受猪肉价格上涨推动,结构性特征明显,仅从养殖周期的角度考虑,本轮猪价上涨或至少持续至明年年中,预计未来两个季度CPI将高位运行。另一方面,除食品以外的通胀是下行的,制造业的通胀已经是负增长,所以央行会非常小心,短期内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仍是稳增长与降成本。

判断五: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速,市场化降息周期开启。

LPR改革后,本轮降息周期实际上已具备开启的条件。11月MLF、OMO、LPR连续调整,市场化降息周期正式开启,但从降息幅度来看,说明货币政策放松还是比较谨慎,也是怕大水漫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前段时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负利率时代。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信号,意思是接下来我们的利率空间其实是往下走的,不会因为短期猪肉价格问题有所改变,降息是今后的主旋律。

判断六:财政加力,基建将成为政策主线。

货币政策如果保持稳健,对明年以及当下市场起主要起作用的还是财政政策,专项债新政会成为主力。我们发现中央现在已经大幅度下发明年的基建债,而且新的规定是这些专项债不能用在做土地储备了,不可以买地,只能用在建设实体项目上如铁路、地铁,中央现在还提到了5G、工业互联网、物流、冷链、旧城改造、城市停车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基建投资的领域,这块明年会有比较大的起色。

最后,我想说的是,明年是改革的关键年。改革会持续深化,制度红利也将加速释放。

金融供给侧改革上,会加速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关注市场化降成本与调整信贷供给结构。

资本市场改革方面,科创板已经推出一段时间了,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原则可以推广到整个主板市场。

收入分配改革方面,包括四中全会提到的按劳分配,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重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最近习总书记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中指出当前问题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依旧鼓励长三角、珠三角等发展较快的都市圈发展。“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同时重点强调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较以往更加关注对滞后区域的带动和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振兴。

加速扩大对外开放也是关键。这块大家也看到了一系列的措施,就是为了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扩容,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举措。我刚才也提到,开放之后的效果非常明显,外资还在大量地流入中国

从京东大数据看宏观经济走势:下沉消费市场已成为拉动中国消费增长重要引擎

我们通过京东大数据,对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迁移现状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进行深度透析,深入分析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结构化特征。

就一线城市而言,当前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已经趋缓,甚至已经有流出现象出现。其中,北京对全国的辐射能力最强,“总部经济”发展突出。上海对高学历和高净值人群吸引力最强,深圳对人才的吸附能力最强。但是广州很有意思,广州也是一线城市,但其人口一进一出都是广东省内的城市,对其它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辐射力度比较弱,但是对广东省内中小城市的辐射力度非常强。

从购买力维度来看,迁入上海的高购买力人群与中高购买力人群同样是一线城市中占比最高的。这一情形或与上海国际化程度较高、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高端化等因素有关。

就二线城市而言,近年来,二线城市及其形成的都市圈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圈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杭州、成都、重庆、长沙等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强劲,成都、重庆都市圈特征显著,但武汉、长沙都市圈效应不明显;哈尔滨、大连、沈阳等城市人口流出严重,且都市圈集聚效应不明显;青岛、厦门都市圈集群特征明显;西安、郑州城市集群效应较强。

就低线级城市而言,强二线与四五线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很活跃。

基于京东消费大数据,从总量层面看,各级别城市的消费总额在过去3年均呈现上升态势,一线都市圈,人均消费水平还是长三角最高,然后是珠三角,京津冀比较弱,只有北京一枝独秀,其他城市的消费比较弱。

二线都市圈净流入强,而且我们也看到下沉市场,县级表现最亮眼,增速最快,下沉消费市场已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中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些数据都有助于我们判断宏观形势,弥补宏观数据不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词条  六大  六大词条  形势  形势词条  判断  判断词条  政策  政策词条  
智库

 伊斯兰传统中的和平观

宗教是暴力根源之一吗?宗教批评者以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或宗教裁判所,伊斯兰历史上的吉哈德运动,以及诸宗教传统中的战争、冲突、暴力、分裂和迫害事件,得出宗教在社...(展开)

智库

 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冲击与再造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市场环境不断成熟,越来越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零售新业态涌现出来,大电商接力崛起,零售业的新能量持续迸发,这不仅解放了原有的生产力,还创造了新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