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鱼家故事(第二篇 养殖技术篇 四 病害防治)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道理”,这说明我们人在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出现生病现象是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那么我们养殖的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在水产养殖方面有这样谚语:“养鱼不瘟,富得发昏”。这个谚语说明在渔业生产方面其病害其实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这些严重病害的话,那么搞水产养殖很容易发财。

  据初步统计,我们养殖水产品鱼虾蟹疾病有几万种之多,每年因水生动物发病所造成的损失特别巨大,有部分水产养殖户甚至因暴发严重的水生动物疾病而造成全军覆没的惨状。可见,搞好水生动物病害的预防及治疗工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现代社会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环境污染总体是越来越严重的,陆地环境污染的大部分污染物最终通过地下管道和雨水等多种途径最终都会流入到水中,如果抽取这些水用于鱼虾蟹养殖池的话,就会对水产养殖造成严重影响;另有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在我们工业及城市化发达地区,人口高度集中,以前在工业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人粪畜禽粪便等有机物等被充分利用施入农田当作有机肥料,而在工业化时代,这些有机肥料大部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进入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水体环境的恶化;三是农业方面使用的有毒有害农药也会通过雨水、漏水、渗水等多种因素进入到水产养殖池塘;再有一个水产养殖自身的原因,就是为了片面夺取高产,超越了养殖水体所能净化的最高限度,从而造成水产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

  不管什么原因,上述4种水体污染的情况不管是那一种,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都会造成鱼虾蟹出现大批的死亡现象,有的甚至造成全军覆没,给水产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有的情况下污染可能不那么严重,其污染指标达不到鱼虾蟹急性死亡的程度,但长期的低浓度污染会逐步影响鱼虾蟹的体质而便它们的体质慢慢变得虚弱,最后暴发疾病,同样会造成鱼虾蟹的大批死亡。

  我本人自从参加工作后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最主要的精力是推广养鱼高产技术,待鱼产量普遍超500千克后则主要精力放到了水生动物的病害防治方面。

  在80年代中期后,在养鱼生长旺季约4-9月份,基本上每天都有水产养殖户打来电话要求帮助治疗鱼病的求助电话。

  因为我们是属于政府的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而各镇虽然都有负责水产技术的渔技员,但他们大都不是专业水产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甚至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所以基本上所有的鱼病防治工作都有我和姜工程师2个人亲力亲为指导。而那时全市26个镇,多时一天要接到好几个鱼病防治的求助电话,加上那时我们单位又没有公用汽车,一个人一般一天只能到一个镇帮助指导治疗鱼病,所以根本忙不过来。在鱼生长的主要季节里,甚至星期天都没有休息。但我们2个技术人员无怨无悔,有可能的话尽量满足养殖户的要求。

  但我们在给养殖户指导鱼病防治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感觉到很无奈,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很多水产养殖户平时不注重预防鱼病,而去给他们指导治疗鱼病后,他们都恨不得药到病除,用药后鱼马上就能立刻停止死亡。要是用药三天后鱼还没有停止死亡的话,他们就要把我们往死里催。

  你说我们技术人员又不是神仙,用的药也不是仙药,那有这样药到病除的神奇本领呢?

  其实在鱼病的防治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针,那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这个方针充分强调了鱼病预防的重要性。这个方针从开始的单纯鱼病防治到后来发展到鱼虾蟹疾病全方位的防治方面都是如此。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各种水生动物由于生活在水中,平时我们管理人员不容易发现鱼虾蟹是不是已经生病了,当养殖户发现鱼虾蟹生病死亡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这时开始治疗鱼虾蟹疾病的效果已经大大的打折扣了。

  二是鱼虾蟹疾病的诊断不容易,要确切地知道鱼虾蟹究竟得了什么病,就必须要捕捉到生病的活体鱼虾蟹进行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甚至解剖观察方能确诊具体的病情。而鱼虾蟹生活在水中,加上养殖水体一般都较大,要捕捉到它们实在不容易,有时甚至需要用大的围网捕捞才能捕捉到它们。

  但你想啊,这个鱼虾蟹本来患有重病,要是再来这样大规模折腾的话,不是死得更多、更快吗。

  在这个方面有个最典型的鱼病就是鱼类的暴发性出血病了,这个鱼病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违反病害防治的正常规律,一般的鱼病发病时都要求加水或换水,以改善养殖环境,减轻病情,或者稍作惊动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但暴发性出血病发生后,既不能加水或换水,也不能拉网捕捞等操作,否则鱼会死得更快、更多。

  再说在确诊鱼虾蟹疾病方面,我们单位早期连显微镜都没有,要确诊鱼虾蟹具体的疾病往往只能凭经验,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是鱼虾蟹由于生活在水体中,生活的环境比我们人要复杂多了,上面已具体介绍了引起鱼虾蟹致病的工业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人类生活排入水体的有机污染、农业使用农药的污染、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鱼虾蟹疾病的暴发,而一旦暴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损失。

  四是鱼虾蟹不象我们人类治病时可以通过打针、挂水、口服药、练功、甚至按摩等多种手段治疗疾病。而鱼虾蟹由于生活在水中,无法通过上述多种多样的手段治疗疾病。目前来说有效的治疗鱼虾蟹细菌或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只有口服药一种,而鱼虾蟹生病后特别是生了重病后已经没有口服药的能力了,所以已经生了重病的鱼虾蟹往往会全部或大部分死亡,就是部分还能服药的鱼虾蟹治疗效果往往都不会是太理想的。

  五是在80年代初刚开始发展水产养殖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渔药配套生产体系,那时的渔药很多都是借用农药或其它的药物,如农业上使用的晶体敌百虫,六六六粉,工业品硫酸铜,消毒用的漂白粉,人用或兽用的药物如痢物灵、病毒灵、磺胺嘧啶、磺胺胍、氯霉素,还有对人有严重危害的“三致”毒药也在防治鱼虾蟹疾病的药物行列。

  由于这些药往往不具有特殊的针对性,所以治疗鱼虾蟹疾病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六是有些鱼虾蟹疾病甚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

  如鱼虾蟹的冻伤病死亡率很高,但没有什么药物可治;河蟹的颤抖病、白斑病,鱼类的绦虫病等目前都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只能进行预防为主。

  水生动物的水霉病的治疗特效药是孔雀石绿,但孔雀石绿因对人的严重危害禁用后虽然有替代药物,但效果完全不能与孔雀石绿相比;

  由于外来污染引起的鱼虾蟹疾病,如果平时不注重水质调节的话,等到发病时往往也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效果。

  七是有些突发的急病,往往治疗速度跟不上死亡的速度,虽然一边在抓紧治疗疾病,但另一边鱼虾蟹也在加速死亡,等你用药结束时,鱼虾蟹也死得差不多了。

  在这方面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鱼病还是值得一提,那就是鱼类的暴发性出血病。

  暴发性出血病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平时原来不发病或很少发病的白鲢、鲤鱼、鲫鱼、鳊鱼相反的变得特别容易发病,草鱼和青鱼虽然偶尔也会发生暴发性出血病,但一般数量少,发病程度也轻。

  为什么将该病称为暴发性出血病,原因是当你发现鱼因该病生病死亡时,鱼的死亡速度是以几何级别增长的。

  如今天在一口池塘中只发现有几尾死鱼,那明天就会是几十尾,后天会是几百千克,发生该病最严重的池塘有可能会在一个星期中全池的鱼基本死光。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特别大的。

  暴发性出血病发生在80年代末期,刚开始因为人们对该病不认识,也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所以当时造成了很多水产养殖户很大的损失,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这种病在80年代末期刚发病时,其它地方的治疗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以消毒剂漂白粉为主,但使用后往往没有什么疗效。在我们这里倒是一发现暴发性出血病马上就得到及时治疗的,这得益于我们及时采用了高浓度的石灰和硫酸铜混合治疗法和结合口服抗菌素或者中草药治疗。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渔药厂生产出了三氯异氰尿酸和二氧化氯等高效消毒剂,治疗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效率就大大的提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鱼类的暴发性出血病由于其发病实在迅速,当你发现该病的时候,不管你用什么高效的治疗药物,也不管你的疗效是如何的好,其损失也会是相当大的。

  为了提高鱼虾蟹疾病的防治效果,我们有必要对鱼虾蟹疾病进行分类,从而使防治更具针对性。

  鱼虾蟹疾病按生物的分类,跟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的疾病的分类是一样的。即都是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和藻类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类型来分类的。

  下面按照引起鱼虾蟹疾病的生物分类,结合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水生动物病例探讨水产病害防治方面的利害得失和相关的经验教训。

  先说草鱼和青鱼的病毒性出血病。

  大家都知道,病毒其实是很脆弱的,只要在阳光下、在空气中暴露一会或者一接触到消毒剂,或者在60℃以上时温度下很快就会死亡。那是不是这个病就很好治疗呢?这又错了,你想啊,人的病毒性肝炎和其它病毒性疾病有那一个病是被医生治好的。那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这个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由于病毒不是一个完整的细胞结构,它需要寄生在人或其它动物甚至植物的细胞中才能生存,由于受到人或动植物的细胞保护,你如果要想杀死病毒的话,那么就势必先杀死人或动植物的细胞,你想如果把人和动植物的细胞都杀死了,那人和动植物还能活命吗?

  所以病毒本身不可怕,怕就怕在它受到动植物细胞的严格保护而没有什么药物可杀死它。要不人和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也不会成为不治之症了。

  另外动物的病毒性疾病还有一个最可怕之处,那就是它的遗传性,它能把上一代病毒性疾病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从而引起下一代同样的疾病。而草鱼和青鱼的病毒性出血病就属于这种病毒性遗传性疾病。这很可怕。

  据水产生产实践观察,一般来说当年的一齡草鱼和二齡青鱼为病毒性出血病的暴发期,该病严重暴发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其死亡率可达70-80%,甚至更多。过了这个阶段,对于多数草鱼、青鱼来说就过了该病的暴发阶段了,养殖这二种鱼就会相对安全得多。

  在水产生产发达的省、市、县,一般来说对水产生产相对比较重视,大部分建有水产实验室,可以通过对放养的鱼苗种注射免疫疫苗进行预防草鱼和青鱼的病毒性疾病。通过注射疫苗,草鱼和青鱼的成活率可提高至70%以上。而我们这里水产养殖的比重极低,工业和城市化水平又很高,当地政府根本不会把水产当回事,不要说我们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没有水产实验基地,就是连个简单的实验室也没有。所以对鱼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预防法是完全没有条件进行的。

  条件不行,但这二种鱼的病毒性疾病特别是草鱼的病毒性出血病还是要帮助水产养殖户进行治疗,因为草鱼曾经是我们这里早期的主养品种。于是我们就另辟蹊径,在中草药方面寻找治疗办法,以突破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技术。

  经过寻找和摸索,通过多次试验,终于给我们找到了大黄、黄柏、黄苓、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等中药具有抗病毒的功能,用于治疗鱼类病毒性疾病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问题的关键是只要准确确诊病情、及时治疗,保证患病的鱼能吃到中药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当你站在养殖池塘的旁边,如果你能看到白鲢和草鱼的背鳍和尾巴露在水面乱窜时,如果你将这种鱼捞出水面检查的话,你可以看到在鱼的鳃部有白色的小蛆样的小虫,这就是引进鱼类患病的寄生虫——中华鳋,这种鱼病被称为中华鳋病。

  鱼得了中华鳋病,一般不会引起死亡,但会严重影响鱼的生长,甚至还会造成鱼的体重减轻。这种寄生中华鳋的病鱼吃起来非但没有鲜味,甚至还有很腥臭的味道,人根本不能入口。

  中华鳋病并不难治,以前经常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2次就能治好该病,后来有了氯氰菊脂后,只要用氯氰菊脂全池泼洒就能治好该病。

  中华鳋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难治。该病的可怕之处是鱼被中华鳋咬伤以后,引起细菌或病毒继发感染那就麻烦了。

  上面说到,鱼生活在水体中,其生存环境受到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上养殖户为了多获养殖效益,拼命提高养殖产量造成的自身污染,不管是什么原因,水体中总会存在很多有毒物质和细菌、病毒等致病菌。当中华鳋把鱼咬出伤口后,鱼容易受到致病菌的入侵而产生非常难治的细菌性疾病,甚至会引起目前无法治疗的病毒性疾病从而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

  但中华鳋病其实不可怕,关键是只要做好平时疾病的预防工作。

  还有一种寄生虫病相信一般的养殖户可能不会太了解,那就是鱼的原生动物病,原因是这种病一般的人从外表基本看不出来,而在原生动物病中其中的一种车轮虫病对鱼类危害最大。

  车轮虫病对于养殖成鱼的养殖户可能不会太在意,但养殖鱼种的的养殖户肯定会记得车轮虫病的厉害之处。因为在3-4厘米左右的草鱼苗如果大量感染到车轮虫的话,其死亡迅速且死亡率可达80-90%。

  车轮虫病在成鱼方面的危害没有鱼种那么明显,也一般不会造成鱼的死亡。

  正因为这样,很多水产养殖户才不会注意到车轮虫病的潜在危害性。

  上面说到了,一般寄生虫病造成鱼大量死亡的例子是很少的,但所有的寄生虫对鱼造成的危害则是大同小异的。即它们能造成鱼身上产生伤口,从而为其它病毒、细菌的侵入创造条件,从而产生难以治疗的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

  并且鱼本身寄生上原生动物后,鱼为了对抗入侵的寄生虫,鱼会在体表或用于呼吸的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从而影响鱼的呼吸,特别容易使鱼在高温或阴天雾天及气压低的天气出现大批量的缺氧死鱼。

  那么,在我们这里没有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发现鱼是否患有车轮虫病或原生动物病呢?

  据我的经验观察,寄生原生动物的病鱼,用肉眼观察养殖水体时,可见鱼在水体表层的约20厘米上下张大嘴巴一张一合的进行呼吸,其呼吸显得十分吃力。这种患有寄生虫病的病鱼最怕水体缺氧,养殖户需引起特别的重视。

  车轮虫病和中华鳋病,虽然同是寄生虫病,但治疗药物则是完全不同的,中华鳋病需用晶体敌百虫或氯氰菊脂治疗,而车轮虫病等其它原生动物病需用硫酸铜治疗。

  说到车轮虫病对鱼种的危害,作者想起在86-87年在鱼种场帮助搞鱼苗人工繁殖时遇到的鱼苗疾病。当时情况是这样的。

  在鱼苗繁殖方面,由于鲤鱼、鲫鱼、鳊鱼是产粘性卵的,所以这三种鱼产的卵需要产在杨柳须或棕榈树的棕榈片上,这样造成上述三种鱼的卵特别容易产生水霉病而使人工繁殖失败,从而影响当年鱼种或成鱼养殖生产。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作者刚开始采取的做法是在鱼卵孵化池放入较高浓度的孔雀石绿进行小范围封闭治疗,结果由于使用的孔雀石绿浓度过高的原因造成试验的鱼卵全部死亡。后作者改进方法,在孵化鱼卵的进水水源池使用正常治疗水霉病剂量的浓度进行用药,通过持续不断的正常含药水流孵化鲤鱼、鲫鱼、鳊鱼鱼苗获得成功。

  该治疗鱼卵水霉病的方法获得了鱼苗繁殖场领导职工的一致好评。

  在我帮助鱼苗繁殖场进行鱼苗繁殖的过程中,碰到的另一个棘手的突发病害要数鱼苗的白头白嘴病。

  该病发生鱼苗的孵化阶段,是一种细菌性疾病,表现为发病快,死亡率高,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鱼苗将在1-2天全部死亡。

  当时治疗鱼苗细菌性的白头白嘴病的传统治疗药物还是漂白粉,那么在很小的孵化池中,由于水流是不断流动的,不能维持药液治疗的有效浓度,因而其实治疗是相当困难的。

  作者借助治疗鱼苗孵化阶段水霉病的经验,将漂白粉按治疗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的正常用量用在孵化鱼苗的水源池中,通过不断流动的水源水的进入起到治疗白头白嘴病的作用。结果获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短时间就控制了病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细菌性疾病方面,除了上面介绍的鱼类暴发性出血病之外,最常见和最有代表性的要算草鱼和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

  早期对这三种细菌性疾病预防和常用的药物为磺胺胍、磺胺嘧啶、痢物灵、氯霉素等。但这些药都需要被鱼口服吸收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一般水产养殖户发现鱼死亡叫我们去指导治疗时,很多鱼其实已经不能吃食了,这几种病虽然不象暴发性出血病鱼死亡那么快,但鱼生病死亡的时间拖得特别长,其造成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早期在不懂上述三种细菌性疾病治疗时,这三种病造成的死亡率可占草鱼、青鱼7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后来,由于上述使用的磺胺胍、磺胺嘧啶、痢物灵、氯霉素因对人身体的严重危害被列入禁用药物后,其实对这三种病目前也没有什么好的特效药治疗。我们感觉还是使用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中药效果还是可以的。

  不过其实水产养殖户对草鱼青鱼的这三种细菌性疾病大可不必害怕,因为你只要在养殖水体中定期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消毒,或者用生物细菌调节水质的话,只要使养殖水体保持清洁良好的环境一般是极少发生这三种细菌性疾病的。

  在早期,约80年代中期的时候。刚过新年第一天上班,我就接到江塍镇一水产养殖户打来的电话,那边的养殖户朱雪明显得特别着急,说他刚放养不久的鱼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

  接到朱雪明打来的求援电话后,我和另一个同事马上剩公交车出发,到了养殖池边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身体严重腐烂,有的在腐烂部位长了一层厚厚的白毛,有的鱼白毛粘上了脏物变成了灰黒色,我确诊该病为水霉病。

  据了解,朱雪明是在年底前后放养的鱼种,当时放养鱼种的时候气温为零下几度,他们为了赶鱼种放养进度,不顾天寒地冻坚持放养。

  现在读者应该明白了,象这种情况所引起的鱼病属于冻伤引起的水霉病。因为当时允许使用孔雀石绿治疗,所以我马上叫他去购买孔雀石绿治疗。

  后虽然治好了鱼的水霉病,但由于鱼冻伤得太厉害了,所以最后的伤亡还是很大的。

  一般读者我相信大部分会认为,天冷的时候鱼安静不容易碰伤,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捕鱼运输鱼的话,其成活率会更高。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放养的鱼种而言,最适合捕捉和放养鱼种的最适水温为5-10℃之间。过低易冻伤鱼,过高鱼过于活跃易碰伤,都会影响鱼的成活率。并且根据养殖户长期的经验,鱼种从一个水体进入另一个水体的温差不能高于3℃,过大的温差鱼也会引起感冒而造成大量死亡。并且由于感冒而引起的鱼病死鱼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办法治疗。

  对于温室养殖的甲鱼、河鲀、鳗鱼、鲥鱼等比较高档的水产品,要确保温室的保温性能良好,供热源廉价且稳定,如果能使温室养殖水温始终保持在22℃-28℃,则不但鱼会长得特别快,而且在这个温度下鱼不会发生水霉病,能有效确保鱼的高成活率。

  所以养殖户在考虑养殖甲鱼、河鲀、鳗鱼、鲥鱼等比较高档的水产品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要建就建保温性好的温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话,就不要考虑温室养殖的事情了。

  2009年的7月份,我市江德镇的水产养殖户徐跃进打来电话,说他养殖的鱼主要是白鲢、鳊鱼从上个月开始陆续死亡,已经用了好几次药而不治,要求我们帮助查找原因。

  我们问了他叫他估计一下是什么病,用了什么药,怎么用的。他在电话里都作了回答:说根据他以往碰到的类似情况看来,应该是鱼的暴发性出血病,用的药也是参照以前我们的药方用的,可为什么就没用呢?

  我们技术人员到达徐跃进养鱼现场后,经过观察引起死鱼确实是鱼类的暴发性出血病,照例用了这几次药应该有效果的,不应该呀!

  后来给他鱼池水体的水质经过化验以后,我们才弄清楚问题的所在了。

  原来由于他养殖的鱼池平时不注重调节水质,加上鱼种放养时比例失调,造成了养鱼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鱼种放养的比例失调使得这种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越来越严重,而使水体中严重危害鱼健康的的亚硝酸盐和硫化氢严重超标。

  我们后来建议采用专用清除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药物降低了这二种药物的浓度后,再用上述同样的药物,鱼病就轻松地给治好了。

  在鱼的暴发性出血病方面还有一个同样用药治不好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在2011年,新宏镇的一位养鱼户邹卫兵打来电话,说他养殖的鱼每天都有较多的死亡,用药也治疗不好。

  我们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经观察应该也是鱼类的暴发性出血病,并且死的大部分是鲫鱼,照例邹卫兵用药的方法和量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经我们现场解剖鱼观察后,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原来,在我们日常接触的暴发性出血病鱼类中,其病鱼的症状有多种,但最基本的有二种典型症状:一种是病鱼的腹腔中血水的颜色是淡红色的;另一种病鱼腹腔中血水的颜色是紫黑色、甚至是深黑色的。

  根据我们长期治疗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经验,腹腔中血水的颜色是淡红色的病鱼,一般按照在水体中泼洒三氯异氰尿酸和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就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腹腔中血水的颜色是紫黑色的病鱼,除了全池泼洒消毒剂外,还需要在食物中拌入大黄、黄柏等中药口服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至于这个方面的具体原因说实在的,我们也不得而知。

  因为关于鱼类的暴发性出血病究竟是那种具体的病原体引起的,目前水产科学界还尚有争论。但据我的个人揣测,凡是需要口服中药治疗的鱼类疾病,加上瘀血又是黑色的,其病原体为病毒的可能性较大。

  后来,邹卫兵采用我们提供的治疗办法将鱼病给治好了。

  上面提到了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治疗效果的事情。

  这里顺便再向读者介绍一下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对河蟹养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二种有毒有害物质虽不至于造成短期内河蟹的大量死亡,但长期偏高的话,有可能当年河蟹上不了市而导致养殖失败。其损失可能比病害损失更大更多。

  原因是河蟹即中华绒螯蟹正常的寿命只有约二周年,其中第一年为苗种期,第二年为养成期。在我们长江流域在河蟹养殖的第二年养成期一般只能脱壳3-5次,如果第二年脱不到3次以上的壳,则这只河蟹就达不到上市规格而产生不了商品价值。

  在2010年,乐江镇有一养殖户叫刘龙生,他养殖的河蟹在4月中下旬还没有进行一年中的第一次脱壳,他比较着急,叫我们技术人员去帮助查找原因。

  我们到该养蟹池的现场后,我先仔细观察了养蟹池的水质。发现该养蟹池水色偏暗,水质比较老化。

  经过对养蟹池的水质取样检验,发现养蟹池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特别高,为正常允许含量的13倍之多,后经使用药物降低养蟹水体亚硝酸盐的含量至正常范围后,过了约一个星期蟹就开始正常脱壳了。

  还有曾经无药可治的河蟹“颤抖病”从目前的角度看,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推测,也应该是环境污染而引起的。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是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该病的病原尚无定论,主流报道的有病毒和螺原体,在病毒性病原中报道较多的有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

  河蟹颤抖病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现在(21世纪)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河蟹是该病唯一的敏感种类,从体重3g的蟹种至300g以上的成蟹均可患病。3~11月为主要发病季节,严重发病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对河蟹养殖业危害巨大。

  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

  病蟹出现肝胰腺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说实在的,在新千年前,河蟹的颤抖病经常发生,且没有什么药物治疗,有时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

  在1998年,杨乘镇有一河蟹养殖户陈正东在8月初的时候打来电话,说他养的蟹出现了颤抖病,已经用了好多药都没有什么,现已经死了很多蟹,现在还在天天死蟹,要求我们帮助治疗。

  我们技术人员到现场后,经过观察河蟹养殖池,发现养蟹池的池水呈灰黑色,水面上有较多的泡沫,池水好象粘粘的。据我的经验分析,河蟹养殖池应该是呈现出了比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

  后经对河蟹养殖池的池水进行水质分析,发现池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严重超标好多倍,属养殖池严重的环境自身污染。

  后我们对河蟹养殖户陈正东的池水水体进行换水和药物处理后,再用药物拌食投喂,病情终于得到慢慢的控制,但河蟹死亡已超2/3,致使他这一年养蟹严重亏损。

  那么陈正东养殖的河蟹怎么会发生患上颤抖病出现大量的死亡现象的呢?

  原因是在20世纪,我们这里养蟹池还没有推广种植伊乐藻。在池中种植的是沿用青虾养殖种植的苦草为主的水草,河蟹很喜欢吃苦草的白根,吃掉后苦草又没有多少再生能力,而造成苦草的大量死亡而产生不了多少净化水质的作用。

  还有部分河蟹养殖户在养蟹池塘种植的是水花生,河蟹同样会吃掉水花生的根和叶,而使水花生在河蟹养殖池中生长不旺盛,净化水质能力弱。

  水草死亡后,河蟹投喂的饲料残铒及排泄物就没有植物及时利用消耗而使养蟹水体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富营养状态。

  而据我们长期对河蟹养殖的经验观察,河蟹养殖水体水质恶化应该是河蟹产生颤抖病的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新千年我们这里河蟹养殖池种植伊乐藻后,由于伊乐藻的快速的生长速度和强大的再生能力,伊乐藻充分吸收和消化掉了养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充分保证了河蟹养殖池水体的清洁,以后河蟹池就基本或极少出现颤抖病了,这颤抖病就逐渐不成为对河蟹养殖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性的疾病之列了。

  河蟹养殖的颤抖病淡出了河蟹养殖的视线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河蟹养殖池通过种植伊乐藻水质改善之后,河蟹养殖的健康问题应该会好多了吧。但有时也会出现乐极生悲的事情。

  说出来读者可能不会相信,有时候赶走一个恶魔又会招来又一个恶魔,河蟹养殖池的水质改善以后,颤抖病是好多了,可另一个与颤抖病同样具有毁灭性的河蟹疾病——水肿病又出现了。

  河蟹水肿病病症表现:病蟹的腹与胸甲下方交界处肿胀,类似河蟹即将蜕壳。用手轻轻压其胸甲,有少量的水向外冒。病蟹活动缓慢,拒食,终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河蟹水肿病症状见图:

  河蟹水肿病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感染水肿,另一种是因毛霉病后期鳃感染水肿。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细菌性的水肿,发病在夏初至中秋,即从小满至秋分前的气温较高,河蟹生长旺盛的时期;而毛霉菌病引起的水肿发病在秋分以后的天气凉爽、河蟹成熟的时期。

  我们这里河蟹的水肿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它的死亡率和河蟹的颤抖病死亡率可有一拼,都会达到2/3以上。

  目前其实对于河蟹治疗水肿病国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不过根据我们近几年来的经验,对河蟹水肿病的治疗采用高浓度的硫酸锌和二氧化氯连续泼洒预防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养蟹户不妨一试。

  我在最近的实践中,发现用治疗河蟹水肿病的办法用于治疗河蟹的白斑病具有同样的效果。

  白斑综合症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当前对虾养殖业的病毒,其流行范围非常广,已发现40多种甲壳类动物是该病毒的敏感宿主。目前已有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中华绒螯蟹并造成大量死亡的报道。

  患有白斑综合症的河蟹表现为:停止摄食,趴在水草上,活力差。病蟹壳软,四肢无力,部分壳发黑。解剖见鳃不同程度水肿,胃、肠空、无食物,部分肝胰腺组织水肿。

  它与同样具有毁灭性的河蟹水肿病相比,其差异表现在:河蟹水肿病病蟹的腹与胸甲下方交界处肿胀,类似河蟹即将蜕壳,用手轻轻压其胸甲,有少量的水向外冒。而患有白斑病的河蟹没有类似腹与胸甲下方交界处肿胀的症状,它们二者内部解剖观察到的症状则基本相似。

  白斑病作为严重危害虾蟹类养殖的疾病,被列入2019年国家规定的12类水生动物重大疫病之一,一经发现其虾蟹苗种即被列入消毁对象,严禁放养。

  目前水产科技界一般认为虾蟹白斑病无法治疗,但作者参考河蟹水肿病的治疗办法已成功控制了该病。

  鱼类的粘孢子虫病从目前报道的现有资料看还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这里介绍一下我们的防治办法,供水产养殖户参考。

  孢子虫是一大类致病原生动物,种类繁多,关于鱼病孢子虫就有不少,肠系膜、腮、脑、脊髓、内脏都可以寄生,碘泡虫是鲤类的主要病害生物,一般要预防为主,鱼群感染就太晚了。

  该病是由粘孢子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鳃、肠道和神经系统所引起。鱼病的部位有胞囊,呈灰白色点状和瘤状,常见的粘孢子虫有饼形碘孢虫、野鲤磺孢虫,鲫碘孢虫、鲢碘孢虫等。 症状:病鱼消瘦、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焦躁不安而狂游,10月到来年2月对鱼种危害极大。

  粘孢子虫病麻烦之处就在于粘孢子虫身体具有孢子壁保护,而使治疗药物不能穿透粘孢子虫的体壁而没有办法杀死粘孢子虫,因而各地对粘孢子虫病其实是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

  一般读者可能不会明白粘孢子虫病对鱼类养殖危害的程度。

  因为鱼类患上粘孢子虫病后鱼不会马上死亡,仅表现在鱼在水中乱窜,鱼体消瘦,当然到最后鱼还是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死亡,并且很难停止下来。

  因它死亡速度相对较慢,一般的养殖户不会产生惊恐现象。

  其实鱼类患上粘孢子虫病真正可怕之处,就是患病的的鱼死亡不快,但会使鱼肉的味道出现严重腥臭味,吃到这个鱼会使人感到恶心,因而失去了食用价值,其危害程度跟全池鱼都死光其实是相差不大的。

  不过我们这里对鱼类的粘孢子虫病倒是另辟蹊径找到了治疗办法。现简单介绍之,以供读者借鉴。

  早在1985年时,那时我们刚开始试验推广养鱼不久,当时有一口20亩的鱼池发生了严重的粘孢子虫病,鱼在水中乱窜、狂游,严重消瘦,鱼已经基本不能吃食了,并且经过多次用晶体敌百虫等药物杀虫也没有什么效果。

  当时那口养鱼池塘是和凤镇镇副业公司作为早期推广高产养鱼的示范基地,要是养殖失败的话,其影响是很不好的。

  接到公司领导的求助以后,我专门查找了相关粘孢子虫的分类和生物学习性方面很多书籍,结果工夫不负有心人,给我查到了粘孢子虫在生物学上的分类地位是和人的寄生虫病——疟疾病的病原体疟原虫的分类是相当接近的生物。于是我参考人的疟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鱼类的粘孢子虫病。

  想到了粘孢子虫病的治疗思路,并不表明就能治疗该病,原因是当时人类使用的治疗疟疾虫病的治疗药物氯奎属卫生防疫部门的管制药物,于是我们通过部门领导与防疫站领导沟通后搞到了一些治疗人疟疾虫病的主药氯奎和辅药佰奎。将上述二种药研细后拌在饲料中投喂给鱼吃后,粘孢子虫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在2010年以后,我们这里直接使用环烷酸铜用于治疗鱼类粘孢子虫病。

  环烷酸铜作为防污漆中渗出助剂,在船舶防污漆中使用,可起到增韧漆膜和增加防污剂渗出率的效能。达到调节和控制防污剂渗出的目的。

  环烷酸铜在水产养殖方面可作为鱼、虾、蟹的单养及混养池塘杀虫杀菌剂。 适用于鲫、框镜鲤、裸鲤、青、草、鲢、鳙、鲮、桂花鱼、鳗、鲶、鲈等海淡水鱼类鳃部和体表的粘孢子虫(碘泡虫病)、微孢子虫、肤孢子虫、两极虫、尾孢子虫、单极虫等病症。本品通过高渗透、强触杀的作用,杀灭寄生于鱼体头部、鳃片、鱼嘴、鳍条、鳞片等体表及组织里的点状孢囊或块状孢囊;同时本品可以杀灭水体中的病毒和细菌,治疗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防治虾的红体、红腿、白斑、白浊、黄鳃、黑鳃、烂鳃等。蟹的蟹奴病、水肿病、甲壳溃疡等疾病。

  总之,使用环烷酸铜后,治疗鱼的粘孢子虫病就不需要再服用内服药了,而只要在全池泼洒1-2次环烷酸铜就能治愈鱼类的粘孢子虫病了。比原来需要口服药物治疗鱼类的粘孢子虫病高效省力多了。

  鱼类的疾病一般不会传染给人类,所以吃鱼比吃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产品安全多了。

  1988年1月至3月,上海市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事件。这使很多人一提起毛蚶就会联想到甲肝。那么,吃毛蚶真的会导致甲肝吗?

  实验感染的研究表明,毛蚶可浓缩甲肝病毒29倍,并可在其体内存活3个月之久。对从毛蚶中分离的甲肝病毒 VP1N端c DNA序列分析证明,上海这次甲型肝炎流行并非是由于甲肝病毒变异所致,上海市人群在对甲型肝炎免疫力下降的基础上,居民习惯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所以造成80年代末上海市甲肝流行的罪魁祸首毛蚶其实只是受到了甲肝病毒的污染,加上上海市民生吃毛蚶才造成的甲肝病流行。而作为水产品本身一般是没有什么人畜共患病的。

  我本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产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本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有一次我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给我送来的一条病鱼改变了我的想法。

  在2010年,我市科技协会的姚主席送来了一条大肚子的鲫鱼,问我该鱼患有什么病。

  我马上用解剖刀对病鱼进行了解剖,发现鱼的腹腔有大量竹叶面条似的白色虫子。我虽然参加工作近30年却从未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但凭我的判断,我马上指出这条鱼患了舌状绦虫病。

  通过查找资料后,了解到该虫寄生在鱼体内后,造成鱼的腹部膨大。主要原因是生有此类寄生虫的鸟类粪便,感染水里生物造成的,夏秋两季的水温又适合该虫的生长,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

  另外,绦虫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该虫会在鱼体内产卵,而误食被污染的鱼体则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伤害,所以当市民发现鱼肚中有此类“活物”后不要仓促食用,而应经过充分处理,确认寄生虫及其卵清除干净后才可食用。

  听到舌状绦虫病会传染给人类,科协姚主席脸马上变色了。原因是他特别害怕孙女会传染到该病。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唉,可怜天下父母心……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鱼类的舌状绦虫病及其它同类的绦虫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只能平时加强预防。当然只要做好生熟工具的隔离及将鱼煮熟透了,舌状绦虫病是不会传染给人类的。

  其实象鱼的舌状绦虫病平时只要做好鱼体和水体消毒工作,定期在喂鱼的食物中拌入晶体敌百虫等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另外,如果不注重虾蟹养殖池的水质调节或不做好虾蟹疾病的预防工作的话,虾蟹在养殖过程中特别容易感染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一般不会直接造成虾蟹死亡,但虾蟹经它寄生后体质会变得虚弱,从而使虾蟹容易感染细菌或病毒性疾病而造成大批死亡。现据观察,造成河蟹毁灭性的颤抖病、水肿病、白斑病的河蟹多数是感染上了纤毛虫的。

  如果虾蟹养殖池塘中水质不好的话,水产养殖户已习惯于使用象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细菌类制剂调节水质和预防疾病,一般养殖户总认为生物制剂符合生态、环保、安全的理念。

  其实有一点养殖户的理解可能是不全面的,虽然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后生产的鱼虾蟹成品质量优质安全,但如果使用不当特别是超量使用能造成鱼虾蟹的大量死亡。

  在早期我市在虾蟹养殖方面在没有推广安装高效的微孔增氧机的时候,那时虾蟹养殖户认为生物制剂是非药品,使用后对水生动物是绝对安全的,于是就不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剂量超量使用,有的养殖户甚至超过了正常用量的好几倍,结果不知道象枯草芽孢杆菌这样的好氧菌在分解水体有机物的时候需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而那时虾蟹养殖池还没有安装增氧机,其结局可想而知……

  有时候,有些水产养殖病害常用的药物使用不当也会造成鱼虾蟹死亡的现象。

  在2003年8月的高温季节,杨水镇有一青虾河蟹养殖户陆亚兵因虾蟹混养水体中蓝藻多,用硫酸铜杀灭蓝藻,第二天一看效果很好,蓝藻死亡了,由于蓝藻的死亡腐烂分解,水从原来的蓝绿色转变成了铁锈色,养殖户很高兴,这下终于解决了他困扰多时的蓝藻问题。

  又是乐极生悲的一幕,到第三天早晨,虾蟹因缺氧出现大量的死亡,这下养殖户欲哭无泪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水温很高的情况下,在养殖水体中被硫酸铜杀死的藻类迅速腐烂分解,其产生的副作用有二个方面:一是水在高温条件下水体溶解的氧气很少,而在高温下大量死亡的藻类快速分解能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氧气,加上夜里没有光合作用增氧,水中氧气被迅速消耗殆尽,加上虾蟹特别是青虾不耐缺氧,出现虾蟹大量死亡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死亡的藻类在分解过程中还会释放出生物毒素也会引起虾蟹的中毒,如果虾蟹当时不出现缺氧死亡的情况,有时候过一段时间也有可能出现虾蟹中毒而大量死亡的情况。

  所以,水产养殖户应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使用硫酸铜等烈性药物治疗水生动物疾病或调节水质,实在必须用硫酸铜这类烈性药物时,应尽量在上午使用,下午开始进行大量换水,有增氧机的养殖户应多开增氧机增氧,并在第二天用漂白粉类消毒剂进行解毒,方能保证虾蟹养殖的安全。

  同一种药在使用方法上不当也会造成虾蟹大量死亡的现象。如伊维菌素的使用例子。

  伊维菌素是新型的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驱杀作用。伊维菌素也用来治疗虾蟹的寄生虫病。

  有一年杨水镇的张岗使用伊维菌素治疗虾蟹的纤毛虫病,就出现了虾蟹特别是青虾大量死亡的情况,后来我们通过分析死亡的原因,认为主要问题有二个方面:一是经计算超量使用约20%药物;二是泼洒药物不均匀,当天刮的是较大的东北风,在上风处泼洒的药物和下风处是同等的,甚至在下风处还多一些,由于刚泼洒的药物被风大量吹到下风处,结果施药后不到2小时在下风处的青虾就出现了较多的死亡。

  在水产防病、治病、水质调节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还曾出现过效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在2002年时,塘妙镇养殖户张兵的虾蟹混养池塘在8月份高温季节的一个早晨出现了严重的缺氧现象,如果不及时增氧将会危及虾蟹的生命从而出现大量死亡。

  张兵根据有关资料和水产药品说明书迅速使用了好象是化学增氧剂过氧化钙还是其它什么增氧剂,使用后池塘缺氧现象马上得到缓和,这下终于可以放心了。那知2个多小时后还是出现了很严重的虾蟹死亡。

  这下张兵不得其解了:明明使用了增氧剂了,水中氧气也得到了增加了,照例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后请教了水产养殖专家才搞清了问题的所在。原来化学增氧剂分二种:即长效型和短效型,当天张兵使用的是短效型,加上当天上午阴天、闷热,水体氧气得不到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迅速补充,短效型增氧剂在短时间内氧气快速释放完毕,水体又没有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氧气的补充,所以虽然使用了增氧剂,但还是出现了虾蟹的死亡。

  所以后来在我们这里,一般不提倡使用化学增氧剂,而是优先使用增氧机增氧,实在条件不行非要使用化学增氧剂时,建议做到短效和长效增氧剂同时使用。

  总的来说很多的水生动物病害只要平时做好预防工作也同样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平时多观察预防,一般是不会发生重大病害的,这是作者写了这么一大段病害防治的初衷,希望水产养殖户切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鱼家故事  技术篇  技术篇词条  病害  病害词条  养殖  养殖词条  防治  防治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鱼家故事词条  
小说

 南国雪(第十三章)

 南国雪(第十三章)  来到雪陵第三天的清晨,我早早就起床了,在宾馆的四周走了走,地面上的雪已经开始融化,房角此起彼伏地滴着雪水,大概融雪的缘故,寒风吹来的空气...(展开)

小说小小说

 从天堂驶来的K1354

 隆……火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K1354列进站检票了……,这次是回家探亲,每年三次,一次是父亲生日一次是母亲生日一次当然是春节啦。这个习惯坚持了五年,这次没有省...(展开)